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出 >> 演出资源 >> 正文 >> 正文

十日谈十五年里,我两次演话剧,两次与儿艺

来源:演出 时间:2022/10/28

年,我进了高中。7月的一天下午,一个男同学来找我,神秘兮兮地问:“想到儿艺去抄剧本吗?话剧《三代人》!”

儿艺?我顿时两眼发光——不就等于《小白兔》《马兰花》《枪》《地下少先队》吗?这可是“神圣”的代名词啊!

我们都是标准的小戏迷,能够去“圣殿”一游,别提多高兴了:“当然去!”

第二天上午凭着学校的介绍信,再加上一个戏迷女同学,战战兢兢地进了华山路儿艺院部,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停地东张西望。

安静的办公室里,一位女老师和蔼地把几册油印的剧本递给我们,还倒了三杯白开水。我们拿出准备好的练习本和笔,便分头抄了起来。抄完后,恭恭敬敬地还给了老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出话剧《三代人》与沪剧《红灯记》同源于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都在这一年上演。

在儿艺大门口,我们三个异口同声地表了决心:我们也来演!

第二天晚上,一帮子同学闹哄哄地来到延安中路的儿艺剧场集体“观摩”。我们被台上英雄的壮举感动得热血沸腾,同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自己分派到的角色。

不知道为什么,我分到演鸠山。如今一说起,朋友们都很诧异:“你这么瘦,怎么可能演鸠山?”我说,儿艺的鸠山比我还瘦呢,胖的是京剧《红灯记》里的袁世海。

根据儿艺舞台上的服装、道具,我们到处去找。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市公安局的,我们便借来了军装和枪,那可都是真家伙,比儿艺还强呢!

一个班级,一群十六七岁的、毫无演戏经验的毛孩子,就胆敢在我们上学的格致中学大礼堂演出了一台大戏《三代人》,真是无知者无畏。那天,台下坐满了老师与同学。谢幕后,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说“我看了一本连环画”。

但是我很珍惜,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粉墨登场,也是第一次进儿艺院部大门。

十五年后的年,也是7月,举办了上海市话剧汇报演出。我参加的上师大课余话剧团,参加了一台三个小戏的联合演出,演出独幕话剧《最后一次手术》。请来儿艺的胡德龙、董明导演,查国钧担任舞美设计。由于儿艺三位老师的把控,而且给我们上了“表演课”的速成班,我们才能代表上海的业余话剧队参加汇演。

巧了,我们这出戏的后面就是儿艺演出的《约会》。我们演好后都没有卸妆,就站在侧幕边兴致勃勃地观看。

这出戏台词精彩、表演生动、妙趣横生,我们眼睛都舍不得眨。在后台,我们当场决定也来《约会》!

儿艺慷慨地把剧本给了我们。但排练时别别扭扭的,画虎不成。有人出了妙招:找原版的导演王又乐!

儿艺又一次全力支持,派出了王导,而且提供了音乐、效果声。王导点石成金,顿时大有起色。我分到的角色是“老田”,一个傻乎乎的“红娘”。我第一次出场时,需要边看笔记本,边自言自语踱步出来,绕过花坛、长椅……可我怎么都不能兼顾,一片紊乱。王导就拉着我的手,一前一后上场,王导念念有词,边念台词边指点,像幼儿园老师搀着小朋友……

首演在学校大礼堂。那天晚上,王导就站在侧幕,有了他把场,成功《约会》!

十五年里,我两次演话剧,两次与儿艺结缘。

我这“特别观众”,真够特别的。(刘业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