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出 >> 演出发展 >> 正文 >> 正文

沉浸式旅游演艺个性化年轻化与互动化的

来源:演出 时间:2022/6/12

编者按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趋势下,旅游演艺似乎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旅游目的地的标准配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旅游演艺态势整体趋势向好的背景下,旅游演艺行业却正在经历严重的两极分化态势,要么“一家独大”、要么“门可罗雀”,龙头企业占据着旅游演艺行业的绝大票房;而更多的旅游演艺公司依靠小剧场、小景点,勉强生存。本文聚焦旅游演艺从1.0到3.0不同阶段的迭代升级,沉浸式体验剧情的塑造、口碑式的营销手段、零距离的主客角色关系已经成为了旅游演艺3.0时代争夺消费市场的共同策略。在技术突破与游客需求的双重契机的推动下,沉浸式旅游演艺正日益个性化、年轻化与互动化。

01

旅游演艺的纵向开发

(一)1.0时代:传统定点剧场

传统剧场的概念并不陌生,最早可追溯到希腊时期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传统演出。演出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而观众则围坐在舞台的正前方或侧方观看,从而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如罗马的环形剧场。

罗马环形剧场

后来,由于天气等诸多原因,人们开始建造剧场,将演出搬进室内,这便是延传至今的传统剧场的形成。当下,此类传统定点式的剧场已成为旅游演艺行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大部分依托于演员自身的名人效应与自身的历史文化属性。如德云社、上海大剧院等。

德云社演出现场

(二)2.0时代:大型实景演出

山水实景演出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融合演艺和商业元素的独特文化模式。

以年,张艺谋等三位著名导演共同创作的中国第一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三姐》为时代分界线。该演出依托于本地水域资源,将漓江方圆2公里的水域作为中心舞台,利用周边山峰作为实景背景,形成围合之势,共同打造一场真山真水真性情的大型实景演艺场景。

《印象三姐》大型实景演艺场景

演出中,用灯光、音乐、歌曲和舞蹈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大型歌舞演出,以此成功打造“印象系列”演出形式。后续又相继推出《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印象大红袍》等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

这类文化项目不仅代表了当时旅游演出行业最新、最高的艺术创作水平,同时,由于其异地复制能力较强,山水类大型实景演艺在成功经营《印象三姐》后,相继在其余地区推出实景演出,兼具演出效果和经济效益,极大的推动了演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在业界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三)3.0时代:沉浸互动演艺随着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等城市推出一批主打沉浸式概念的旅游演艺作品,一些老牌旅游景区也凭借沉浸式演艺节目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年轻一代游客的打卡地。通过场景营造、故事线架构、互动设计与高科技手段,沉浸式演出能让观众感受到一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场景中的氛围营造是吸引观众的第一步,沉浸式交互手段是未来沉浸式互动演艺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沉浸式戏剧《南京喜事》曾达到一票难求的状况,成功将南京本地非遗、民俗、风尚融入到演出之中。作为沉浸式戏剧,整个演出形式较为前卫,打破了原有固定位置的观演模式,以强烈的流动性空间来讲述故事。通过互动性,演员与观众间在实现对话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事件中,也是因为这种参与式、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沉浸式戏剧打破了一次性观影的现状,不少游客都是多次游览,这种可持续性演出也为剧场带来了更多收入。

“南京喜事”街景

02

沉浸式演艺的“破圈之路”

(一)内容为王,创新文化IP活力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演艺企业要以内容为王,在剧情内容打造上要善于讲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旅游演艺在开发初期,应对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做好深入挖掘,让游客能在“沉浸式”体验获得愉悦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特色,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

“南京喜事”场景布置

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我们本土的文化IP俯拾皆是,只是缺少盘活的机遇与空间。所以,在开发旅游演艺项目的同时,要有开阔的眼界和思路,善于利用IP,盘活IP。文化IP的商业价值就在于其文化层面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历史古建、人文情感都代表着某种集体文化心理和社会共识。而文旅演艺想要做出差异化与个性化内容,就要从文化内涵上入手,将IP的文化价值融入文旅品牌之中,而不是借用IP的空壳去做无谓的“沉浸式技术”体验,纯技术上的体验无法给观众带来全身心上的“沉浸”。

(二)注重设计,表现形式细节化

“沉浸式”演艺空间的营造,就要在总布局上进行策划,通过情景递进营造引人入胜的氛围感,在展现方式与文化内容的融合中力求创新,通过表现形式多元化,为游客制造出新的体验与感知。其中,“沉浸式”演艺要在细节安排、仪式感设计以及细枝末节的方面上下足功夫,真正使观众“沉浸”剧情之中。如《知音号》将演出门票设置成复古船票,并自愿提供可供游客更换的“复古情怀风”的服装,让游客从环境到服装更加融合到演出的“沉浸式”氛围之中。

《知音号》复古船票

在演艺作品的角色塑造过程中,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模糊台上台下的“观赏“距离。而贴合主题的设计不仅能够深化剧情内容的内涵,更能让观众把握好剧情节奏,获得主观性的感知体验,使整体剧情上衔接有序,张弛有度。

《知音号》演出邮轮

(三)沉浸体验,感知能力主动化“沉浸式”体验不仅是感官上的被动沉浸,更是创意内容上的主动沉浸。游客只有在主题氛围浓烈的环境中,才更愿意参与到内容互动中,在互动中体验文化内容,感知文化内核。在文旅演艺市场纷繁杂乱的现实中,找到全新的旅游产品才能在行业中实现最大化价值,因此,在“沉浸式演艺”中,一定要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性”,这才是文旅演艺能够打动人的关键。让游客去剧场看一次演出不是最成功的体验,让游客感受到自己曾在这里“生活”过才是对“沉浸式演艺”最高的评价。近两年来,许多演艺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沉浸式”演艺的规划。从演艺策划到演出形式都在进行大胆的尝试。沉浸式体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智能化、科技化的未来,我们看到文旅趋势的新发展,走马观花逐渐被体验感所替代,沉浸式体验也将成为旅游产品中重要的一环。

编者后记

随着AR、VR甚至M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手段为营造多元化的体验氛围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当下诸多传统、单一的景区已然不能满足游客对个性化、体验感的文旅演艺的需求,沉浸式正推动旅游演艺站在时代的“风口”,重新焕活城市,3.0沉浸式旅游演艺时代的帷幕正徐徐展开。而在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的政策驱动下,在Z世代的消费需求影响下,沉浸式新型融合业态正悄然推动着老旧城区以及历史文化空间渐次甦醒,文商旅与技术等深度融合的“沉浸城市”呼之欲出。愈来愈多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在打造个性化的城市特质的同时,引领带动着在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当老旧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人文气质与新颖的文旅产业消费业态相遇,其所碰撞出的崭新活力将进一步吸引引导追求个性化、体验感的Z世代年轻人纷至沓来,从而助推老旧城区重新焕发时代活力。城市,恍若从沉睡中被唤醒。年轻化、个性化、互动化正成为当下城市复兴发展的“最优解”,经历了历史风雨洗礼的城市犹如一个个“盲盒”,利用循序渐进、活化利用的“沉浸式”打开方式,“漫步”城市、“考古”城市,营造城市的故事线,擘画城市的审美线,激活城市的疗愈线,甦醒城市的重生线。

编辑整理

悦界匠

图文来源

中国文化报-刘瑞;文旅探访;展馆设计

声明: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