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作文的立意高人一筹,这些方法你必须掌握啊
——谈谈作文立意那些你必须掌握好的标准和技法
近年来,高考作文成绩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高分作文(50分以上)和低分作文(40分以下)都只占考生人数的20%左右,至于满分作文则更少,一个省只有几篇,45分左右(有些年份还低一些)的作文占了考生人数的60%左右。经过分析我们发现50分以下的作文都未入格。许多阅卷老师说,高考作文只要在审题、思想、感情、中心、题材、内容、结构、文体、语言、标点、书写等方面都入了格,甚至再写一些亮点的话,就一定是50-54分无疑。这个分数不算低,要达到这个目标也不难,一般考生稍微费点心努点力都能达到。
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防止宿构,高考作文试题都带有一定的审题难度,没有零审题。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考查考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的强弱,进而形成考生考试成绩的差别,以便更好地选拔人才;另一方而也是为了防止宿构。如果允许宿构,就等于取消了考试。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将决定着文章的走向,一步不慎,全盘皆输。三等及以下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审题不当所致。
一、立意入格的标准
审题立意入格的标准是什么?符合题意。最高标准是:“切合题意”。换句话说,立意要正确,且必须是来自于作文命题,而且要求积极健康。
二、立意入格的技法
1、对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由背景语、启示语、话题语、要求语四部分组成。这个话题语也叫话题。话题前的背景材料往往是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启发考生思考和理解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为了限制话题。由此可见,考生最终是根据话题审题立意。既然如此,对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没有多大差别。
对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怎么审题立意呢?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从“是什么”角度立意。(解决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问题)例如,对年湖北卷以“旧书”为题,就可这样审题立意。从“实”的角度,旧书是指形式陈旧、年代久远的书;从“虚”的角度,旧书是指那些具有书籍一般记载功能的人或物或古代历史文化。从虚实两个角度,可以这样立意:①《三国演义》是一部旧而不旧的智慧书。②旧书是一段历史,给人以启迪。③旧书是一段能峭的山路,记载了我的成长历程。④父亲是一部珍贵的旧书,教给我许多崇高的传统美德……
(2)从“为什么”角度立意。(可以朝“话题”的作用、意义、价值方面去思考)例如,年重庆卷以“情有独钟”为话题,怎样审题立意呢?
“钟”是聚集、集中的意思。“情有独钟”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而“独钟”什么呢?又有高低优劣之分。
从“为什么”角度,可产生如下立意:①情有独钟,有助于取得辉煌的业绩。②“情”“独钟”于革命工作,能使平凡之人变得不平凡。③长期如一日地“独钟”于奉献爱心,能折射出伟大的人格。④在人生的斜坡上情有独钟,势必会滑入可怕的深渊。
也许有同学会说,第④条立意在话题前的背景材料上没有这个义项呀,会不会脱离话题?不会。因为,在背景材料的义项小于话题的义项时,我们是根据话题的义项来立意行文。
(3)从“怎么办”角度立意。(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态度,二是办法。)
例如,年广东卷以“回到原点”为题,从“怎么办”这个角度,可产生如下立意:①为了使人生有价值,我们要回到奉献的原点。②为了使自己不断进步,我们要回到追求的原点。③商家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就必须回到诚信的原点。④产品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须回到优质的原点……
(4)从“对象”角度立意。(抓住话题涉及的对象,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见解、看法)例如,以“近墨者黑”为话题,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要考虑适用对象。“近墨者黑”一般适合于思想还未成熟、识别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的人。所以,最好立意为“近墨者未必黑”或者“少年儿童近墨最易黑”。
(5)短语命题,侧重立意
第一,偏正短语命题。偏正短语的语义重心和关键词一般在“偏”的部分——修饰限制部分,因此,“偏”的部分一般是写作重心。例如,年浙江卷以“我的时间”为题,“我”就是立意的重心,文章就应紧扣“我”来写,而不应把重心偏移到“时间”。
第二,动宾短语命题。动宾短语命题的语义重心和关键词在动词及其修饰部分,因此这个动词及其修饰部分就是立意写作的重心。如,年江苏卷以“拒绝平庸”为题,文中当然要写“平庸”,但重点应写“拒绝”,如果只写“平庸”就是偏题。
第三,并列短语命题。并列短语有两种:一种是几个并列词之间用间隔号隔开,如“幻想·梦想·理想”,“树木·森林·气候”;另一种是几个并列词之间用连词“和”“与”连接,如“起点与终点”。(并列短语的写作重心和立意,视短语间的关系而定)
并列短语中的几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我们在立意时就要视其关系而定:
A.辩证关系,辩证立意。命题中的两个概念既是对立矛盾的,又是相互统一、有时可以相互转化的。(要注意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命题“材与非材”,命题中的“材”与“非材”两个概念看起来是对立矛盾的,但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和谐统一的。①“材”放错了地方会成为“非材”。②“非材”用得当、用得巧又会成为“材”,甚至成为“良材”。③世上没有非材、废材,而只有不会用材的人。文章如此立意,就表现了话题的辩证关系,也就切合了题意。
B.并列关系,兼顾立意。如果命题中的两个概念是平行并列的,那么立意时就要兼顾这两个概念。如命题“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立意时就应二者兼顾,既要“相信自己”,也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如果只顾及其中一个概念,立意就会失之片面。
C.是非关系,取舍立意。如果命题的两个概念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一定要有所取舍选择。如话题“索取与奉献",“明哲保身与见义勇为”,在立意和写作的时候,就应当贬斥和否定前者,肯定和颂扬后者。
D.条件关系,条件立意。如果命题中的两个概念存在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那么,我们在立意时就应重点考虚条件,因为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会有一定的结果。例如,年四川卷的话题“一步与一生”,题上的两个概念就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由于“一步”这个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就产生了如下几种立意:①关键时刻的一步可以决定一生的悲喜,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步。②人生中的一步迈对了,不一定能带来人生的辉煌,但这一步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小步骤。③人生的某一步走错了,也不一定就毁了一生,事物是变化的,亡羊补牢,未为晚矣。④每一步都对人生有影响,而量变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质变,所以,我们不可小看和忽视平时迈出的每一小步。
E.因果关系,寻因立意。如果命题的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可以由因到果,也可由果到因,凡是因果关系的话题,立意和写作的重心都在“因”。如话题“追求和放弃”就是一个存在着因果关系的话题,因为“追求”,所以要“放弃”;因为“放弃”了某些东西,所以才“追求”到了另外一些东西。在这个话题中,“追求”和“放弃”可以互为因果。立意时考生可优选一个角度立意。
F.总分关系,侧重立意。如果命题中的两个概念是总分关系,就可根据自己强调的重点酌情侧重于“总”立意,也可侧重于“分”立意,因为“分”离不开“总”,“总”也离不开“分”。如命题“滴水和大海”,“大海”是总,“滴水”是分,滴水离不开大海,大海离不开一滴滴水的汇集。考生在立意时可根据需要侧重于某一方面。
(6)表象命题,引申立意。如果命题上只是事物的表象,那么,在立意的时候就必须通过分析、感悟,引申出它蕴藏的意义,然后以此意义进行立意。如前几年山东卷的话题“春来草自青”,字面上的意思是:春天来了,小草自然吐绿变青。如果以此立意,文章就必然显得肤浅,也有悖于出题者的意图。我们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春”是条件或者原因,“青”是表现或者结果,“自”是自动、自然,“青”是指达到的目的。从这个表象命题中,可以引申出哪些意义呢?
第一,只要春天来了,草自然会青,拔苗助长无济于事。因此从这个角度可引申出这样的意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按规律办事,不可强求。
第二,只要春天来了,草就自然会变青,看来“春”这个条件不可少,如果没有大自然的“春”,人为制造的“春”也行,如温室育苗。因此从这个角度可引申出这样的意义:我们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
第三,春来了,草之所以变青,是因为草具有生命、具有生长的精神,如果是一根朽木,即使春的机遇来了,也只能望春兴叹。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意义: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7)修辞命题,深层立意。有的作文命题运用了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对这样的命题立意,一般不要着眼于表层,而应从深层立意。
例如,年安徽省的命题是“提篮春光看妈妈”其中的“春光”比喻温暖、爱心、希望、快乐、成就、荣誉等等,“妈妈”可以是本义母亲,也可以比喻党、祖国、校园、家乡、老师、大自然,还可以比喻成被称为“人类思想之母”的真理、科学,以及被称为“成功之母”的失败。命题中的“看”是“看望”之意,“看妈妈”是指向妈妈展示的意思。如果考生写在一个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春天,沐浴着阳光,送一个点缀了绿叶、鲜花的美丽的竹篮给妈妈,看望妈妈,那么,立意就十分肤浅。
又如,对于命题“远方的地平线”,立意时就不能停留在本体“远方的地平线”上,而应根据它的象征义“未来的希望”来立意。
对于命题“面对绊脚石”,就不能从外界的绊脚石立意,而应从思想上的绊脚石(导致自己失败的某种错误观念)方面立意。
(8)宽泛命题,切入立意。宽泛命题的外延往往很宽,限制较少。由于题大,立意时往往不好把握,容易走向宽泛立意的歧途。立意宽泛了,多字的文章就势必写不深透,因而造成主旨不突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唯一的办法是从某一角度切入立意。
例如以“心声”为话题,“心声”的立意范围很宽,方方面面都可写,在这种情况下切忌面而俱到,每方面都只作蜻蜓点水,而应当用切入立意的方法,从如下立意中任选一个来写:①呼唤教育的减负。②呼唤友谊的真挚。③呼唤父母的理解。④呼唤爱心的复苏。⑤呼唤商界的诚信。⑥医院的出现......
(9)小处命题,大处立意。有的作文命题的内容只局限于一个细小的方面,但它却蕴含着一个大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滴水映日、一叶知秋。对于这样的命题,同学们在立意的时候一定要小中见大,从局部想到整体,从现象看到本质,从量变看到质变,揭示其深刻的道理。
例如,以“细节”为题,从局部到整体的角度,可以联想到一颗螺丝钉毁灭了一架飞机,于是可立意为:细节不细,关涉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角度,联想到一个人的一颦一笑都是受大脑的支配,于是可立意为: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量变到质变的角度,联想到一个个细节演绎下去,就构成了人的一生,于是就可产生两个立意: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
(10)细辨近义,定向立意。要准确地审题立意,就须很好地辨析同义词、区分同义词的词义轻重、词义色彩、词义适用范围、词语搭配对象等。如“探险”与“冒险”,二者就不能混用,虽然这两个词都有一个“险”字,但“探险”是指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去考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态度,而“冒险”是指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
如果是以“小节”为题写文章,你就千万不能把笔尖滑到“细节”上面去了。因为“小节”是指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写的时候要与思想品德、法纪规章联系在一起;而“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写的时候要与整体联系在一起。”“小节”和“细小”是两个不同的话题,有着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
又如,不能将“个性”写成“性格”,因为“个性”的外延比“性格”窄;不能将“塑造”写成“创造”,因为“创造”是指从无到有,偏重于“新”,而“塑造”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塑造成某种形象(一般指人物形象),侧重于“塑”;不能将“面子”写成“包装”,虽然二者在意义上有交叉关系,但不能画等号,因为“面子”侧重于荣誉感,而“包装”是侧重于打扮装饰。
(11)名言命题,限制立意。名言、格言有时为了语言的精炼缺少必要的限制,所以作出的概括就可能不完全正确,因此,如果是以名言命题,考生在立意的时候就须加上“一般来说”、“可能”“肯定”、“个别”、“一些”、“少数”、“许多”“有时”、“在一定条件下”等词语加以限制。命题是“严师出高徒”就可以加上限制词语“可能”,于是立意就成了“严师可能出高徒”。命题是“近墨者黑”也可以加上限制词“可能”,于是立意就成了“近墨者可能黑”。又如,命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加上限制词“一般来说”,于是立意就成了“明知山有虎,一般来说,可偏向虎山行”
2、对半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命题作文分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大类型。半命题作文,出题者给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题目,考生必须先补充全这个题目,然后才能审题立意。这种命题形式具有较大的自由,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补充题目上的空白。所以,这种命题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如何补全题目。为了便于写作,也为了攀摘高分,考生可选择自己最熟悉而又较新颖的内容来补题。
年福建卷以“这也是一种____”为题,“这”可指代具体的事物,也可指代抽象的概念,后面所填充的词必须与“这”相对应,怎么填充这个空白呢?
当你想到“困难和挫折也是一种财富”的时候,你可填上“财富”。
当你想到“微笑也是一种力量”的时候,你可填上“力量”。
当你想到“心灵的残疾也是一种残疾”的时候,你可填上“残疾”。
当你想到“精神上的漠视也是一种瘟疫”的时候,你可填上“瘟疫”。
当你想到“没有问题也是一种问题”的时候,你可填上“问题”。
当你想到“瞬间也是一种永恒”的时候,你可填上“永恒”。
在填充空白之处后,审题立意应抓住题目上的关键词“也是”然后从“为什么”角度进行立意和写作。
3、对话题作文中的材料的审读理解
话题作文中背景材料属于话题的背景语,它的作用是引出话题启发考生思维、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话题。立意和写文章只针对话题,而与背景材料无关。此材料不要求使用,但也可以使用。考生对材料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般而言,材料的义项小于话题。如果材料的义项大于话题怎么办?超越话题的义项一律不予考虑,因为试题只要求考生针对话题写文章。
请看下例: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铅笔推销员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个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字。
我们要想从多角度理解这则材料,就必须仔细阅读,抓住主旨,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从商人的角度,有哪些关键的字词句呢?“衣衫褴褛”、“怜悯”、“觉得这样做不妥”、“抱歉”、“取笔”、“希望不要介意”“郑重其事”、“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从商人的角度可提炼如下一些观点:①尊重不是怜悯,而是一种真诚待人、平等待人的态度;②对别人应当尊重;③尊重一般人不难,难的是对弱者的尊重;④尊重不分高低贵贱。
从推销商的角度,哪些是关键的字词句呢?“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永远不会忘记您”、“自尊和自信”、“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乞丐”。
从推销商的角度,可以提炼出如下一些观点:①尊重,能给人带来激励、自尊和自信;②对弱者的尊重,有时能改变他一生的命运;③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④尊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从商人的角度和推销商的角度,一共提炼了八个观点,这些观点都在话题之内,因此,这些观点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立意。
从话题“尊重”来看,除了有上述八种立意之外,还可产生如下几种立意:①对不值得尊重的人不宜尊重;②我们可以不尊重敌手的人格,但必须尊重敌手的知识能力;③对一般人表示一般的尊重,对高尚之人应表示特别的尊重;④尊重人不能低三下四,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⑤过分的尊重就是吹捧、奉迎;⑥对人的尊重应发自内心,而不应是虚伪的客套;⑦只有尊重自己,才能使自己自信、自立、自强;⑧尊重是一种传统美德,应当传承和发扬。
这八种观点,都在选用之内。
最后还得强调一下,如果从背景材料中提炼的观点超过了话题的范围,那么,这些观点就一定不能用,因为你只能针对话题立意作文。这是话题作文的一大特点。
4、对话题作文中的启示语的审读理解
话题作文中的启示语位于背景材料和话题之间,它的作用有两点:一是承上,启发考生能从某些角度去挖掘背景材料的意义;二是启下,引出话题。(目的在于降低审题的难度)有的话题作文,因为背景材料容易理解,无须启示,于是就没有启示语。例如,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这个试题中,“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就是启示语。命题者担心许多考生读不懂背景材料,为了降低审题的难度,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所以就用这样的启示语来启发考生思维,使考生能从位置和价值的关系上去思考领悟背景材料。
5、对话题作文中的要求语的审读理解
话题作文试题中的要求语位于话题之后,它的作用是对考生提出一些要求和限制。一般而言,要求语涉及如下几项内容:角度、立意、文体、字数。有的要求语还提出了其他要求,如“不准套用抄袭”“文体特征鲜明”等等。对要求语涉及到的要求和限制,考生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否则就会视为离题,要求你写议论文你却写成了散文或记叙文,写得再好也会大为失分。如果字数未写够,按规定也是会被扣分的。
6、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考生写材料作文,文章的立意必须来自于材料,否则就是离题,它不像话题作文,立意虽然不是来自于背景材料,但它是在话题范围内,就仍然算切题。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在材料中提炼观点,下面介绍几种技巧:
技巧一:仔细阅读。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读一遍时了解材料的大概内容,读二三遍的时候,就边阅读边思考寻找主旨。
技巧二:辨体阅读。如果材料是自然现象,就寻找材料的类比义;如果材料是一般的人物故事,就思考材料的引申义;如果材料是寓言,就抓材料的寓意;如果材料是一段议论性的话,就重点看议论的观点。(根据文体特点找到关键词和写作重心)
技巧三:抓关键词。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发现能表现某种思想感情、说明某个道理的关键词。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很可能就是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才容易抓住材料内容的内涵。为了便于使自己能对关键词一目了然,可用铅笔把关键词圈出来,以免忘记。写完文章后,别忘了用橡皮把圈过的痕迹擦去,以免有做记号之嫌。
技巧四:多角度思考。在挖掘材料意义的时候,同学们可从材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感悟其含义,视角多了,提炼的观点就多,选择立意的余地就大。
例如,年福建卷:
根据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来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题中只引用了袁隆平的两句话,第一句话,表现了他快乐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句话表现了他崇高的梦想和人生追求。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够提炼出这几个元素:工作、艰苦、磨炼、乐观、敬业、梦想、目标、成功。
有了上面的分析,下面就可以从多角度立意了。
从袁隆平的第一句话,可以产生如下立意:①敬业乐业,不断追求;②笑看苦难,笑对挫折;③艰难困苦对人是一种磨炼。
从袁隆平的第二句话,可以产生如下立意:①有了美好的梦想才会有成功;②美好的梦想能产生巨大的动力。
从袁隆平的两句话结合起来看,可以产生如下立意:①立足当前,展望未来;②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③有了美梦的人,工作才会乐此不疲。
上面一共八条立意,考生可择其一条来写。
技巧五:辨是非。有许多试题材料的是非倾向性都较明显,出题者都可能会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同学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不可不考虑这个因素,以求立意的正确性。(辨别是非倾向,力求准确立意)如下则材料: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人的设计能获得普遍的赞赏。
对维纳斯断臂该不该接上,是肯定还是否定,其倾向性非常明显: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而否定好事者的做法。如果从材料中提炼出“做事要有所创新”、“坚持就是胜利”,就肯定是错误的。
技巧六:对多则材料的审题技巧。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是单则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两则以上的多则材料。多则材料可以是几个事例,也可以是几种观点,可以是几个警句。多则材料的审题技巧有如下几种:
第一,同中求同相同的两则以上的材料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因此就可以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如:
材料一:《中国青年报》年10月27日刊登《古老而永恒的丰碑》的报道,文中记叙了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当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琪、贺艳文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
材料二:汶川“5·12”地震以后,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小孩被困在一个地洞里,孩子饿了哭闹,母亲在没有奶水的情况下,就割破了自己的手腕,然后让伤口对着孩子的嘴巴,用自己的血当做奶水喂孩子。三天后,救援者发现,母亲已经死了一天,孩子活着,满脸是血,是吸“血奶”沾上的。
上面两则材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了伟大的母爱,只是第一则材料多了一个父爱。因此,立意时就可抓住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伟大的母爱。
第二、同中求异。本质相同的两则以上的材料,除了上面讲的可抓住共同点进行立意以外,还可以从它们的不同点方面进行立意,而且这种立意一般比较新颖。(同中求异,从不同点出发立意,力求立意新颖)例如,年全国高考作文试卷二:
材料一:著名歌手丛飞利用自己的演出所得捐资万元资助了个贫困学生,但当丛飞患胃癌时,他所捐助的在本地已经完成学业的没有一个人来看他。媒体报道后,他所捐助的一个学生居然理怨说,这让他们很没面子。丛飞却说别责怪他们,我已经是不需要医疗的人了。
材料二:华南农大的一名学生将收废品挣的钱全部捐给一所希望小学,帮助学生上学。后来自己却被查患有白血病。一名受捐助的学生将自己辛辛苦苦攒的压岁钱元全部捐献给了她。有人问这个孩子为什么捐这么多钱,孩子说就是做到了姐姐说的一句话。记者问姐姐说的什么,孩子说姐姐说过: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也要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自己确定立意,自己确定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写一篇意蕴深刻的作文,不得抄袭。字数0字以上。
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用物质、善心助人,所不同的是,第一则材料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只能让对方暂时脱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第二则材料是把钱捐给希望小学,给予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帮助,给人注人新鲜血液,使接受者能产生造血功能,这种帮助是传承上的创新,更有价值。因此,考生如果能抓住两则材料的不同点,立意为“帮助别人不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这样的立意就更深刻更新颖。
第三,异中求同。两则材料一正一反,共同表现一种意义。考生可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提炼观点。如:
材料一:塞涅卡说:“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材料二: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第一则材料说明了人无目标的危害,第二则材料说明人有了目标的好处。这是两则一反一正的材料。虽然是一反一正,都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人生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可抓住这个共同点立意。
第四,互补叠加。有些材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各有缺陷,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合理的。同学们在立意的时候就可把二者叠加起来进行互补。如:
材料一:法国的一位年轻人约半尼,在写出了第一部战略著作《论大规模作战》之后,便主动大胆地去找拿破仑,于是很快被委以重任,使自己后来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材料二:胸怀治国韬略的姜太公渭水垂钓,等待有人来发现他,结果直到七八十岁成了白头老翁,才被周文王偶然发现而重用。
第一则材料说明的是人才要自我表现、自我推销的道理,第二则材料说明的是有了千里马还须有伯乐发现的道理。这两则材料在“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方面是相同的,但遗憾的是第二个材料存在不足,仅靠别人发现不够,还需自荐。正确的做法应是:人才既需要伯乐去发现,又需要主动自荐。如果能抓住这一点来立意,就是切合了题意,也才算是正确的立意。
7、标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主要区别
标题作文规定了一个统一的题目,考生只能在这个标题下立意、选材、构思;话题作文的话题只是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范围,考生可在这个范围内自主立意,比标题作文更有灵活性。
标题作文中规定的题目不能更改,改动了要扣分;话题作文一般不能把此话题用作文章标题,考生只能根据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如果考生把话题作题目,虽说没犯原则性的错误,但至少可说明考生的水平差,因而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作文成绩。
8、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材料作文要求考生选择一个角度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写文章,话题作文是要求考生在话题范围内确定一个观点写文章。材料作文试题中的材料一般要求要写进文章,表明文旨的由来;话题作文的背景材料可以不写进文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