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舆讯 据加拿大七天报道,本文是七天传媒组织记者团队专门为年的“华裔之光”医院义工的故事。文中详细介绍了蒙特利尔(满地可)医院的前世今生和几代义工的爱心传承。为方便大家更多了解蒙特利尔医院、医院义工活动,今天全文上线。原文刊登在《鸢尾花下——奋斗在魁北克的华人》一书中。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美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尊老爱幼、爱心传递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谱写的壮丽篇章。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百年医院几代义工的爱心传承
在加拿大只有两间名称中直接含有“中华”的医院,其中一间就在蒙特利尔,而且是最早成立的。医院几经搬迁,从位于唐人街的小平房到现在坐落于Viger东大街的7层大楼,与蒙特利尔华埠一步之遥;从7张床位到如今的张,至今已走过了年的时光。它不仅见证了华裔在蒙特利尔的生根、发展和壮大,更让华裔古道热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医院成为华裔耄耋老人安享晚年的家园。经历百年沧桑,人员更替,不变的是中华传统美德。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有规模的华人移民北美大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年,现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BC省,当时加拿大联邦尚未成立)境内菲沙河(FraserRiver)流域发现了金矿。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涌入,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华人。有的是早就在美国加州淘金的华人,有的是为逃避清末战乱频发、生活贫困而直接从中国广东过来的。华人在那里扎根、繁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年,在加拿大联邦成立四年后,卑诗省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最终选择了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条件是要求修建一条横贯加拿大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CanadianPacificRailway)。因华工在美国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表现优异,加拿大也倾向于雇佣华人,前后有约17,名华人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年铁路修到BC省境内最后一段时,还有9,名华工留在工地上,其他人有去世的,有沿着铁路散居到加拿大各地的。
随着铁路修建临近完工和金矿的日益枯竭,华人的吃苦耐劳、聪明勇敢、不计较报酬、忍辱负重等美德开始成为白人族裔仇视的原因。
当地人认为中国人可以接受较低的工资、工作效率高是偷了他们的工作,导致本地经济出现问题;污蔑华人患有传染性疾病和不良习俗(如吸食鸦片),对加拿大人的福祉构成威胁;中国是一个软弱落后的国家,居民永远不可能像白人一样生活等,公开贬低华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白人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对华人的歧视而不必担心这种行为的后果。当时已难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乱无能,既无力也无意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更无法对美国、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施加任何影响,排华浪潮最终以立法形式被确立。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欺凌、侮辱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华人为逃避在西部受到的歧视,开始沿着铁路线往东迁移,蒙特利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贸优势成为华人优先选择的落脚点。
蒙特利尔唐人街的形成
据当时的人口普查数据,年在蒙特利尔共有28名华人,全部是男性。同一年Lovell年鉴中指出这些华人在蒙特利尔开了15家洗衣店。那时还没有洗衣机,衣服都需要手洗,洗衣的工作白人不愿意做,认为这是女人的事,而且工作时间长,收入低,华人做此项工作不会被认为抢别人的饭碗;对华人来说开洗衣店所需的投资不高,只需要一个用来烧水和烘干衣服的炉子,在冬天有足够的空间挂衣服即可。抵达北美的华人一般是在宗亲族人的介绍下入行,了解行业规矩,掌握各种所需技能,包括登记、洗衣、烘干、熨烫、折叠、递送等。普通人一般花一个月时间即可学会,然后就可以应聘当帮工或自己开洗衣店当老板。
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忘恩负义的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华人入境的法律,引入了俗称为“人头税”的政策。自年起华人入境需支付50加元,这笔费用在年提高到元,到年提高到元,相当于当时华工两年的工资。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华人入境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限制华裔人数,年加拿大政府又通过了“排华法案”。
年,蒙特利尔的华人从年的人增加到人。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相关,华人开办了近1千家洗衣店,洗衣市场正在变得饱和,许多华人开始寻求新的谋生之道。年,第一家广东餐馆在DeLaGauchetière街上开业,其他人则在周边开设售卖各种日用品及中国特色物品的小商店。当时的华人聚集在Saint-Urbain、Saint-Laurent和DeLaGauchetière等几条街道周边,因为这里是蒙特利尔的红灯区,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移民最早混生活的地方,房租相对便宜。年,本地法语报纸LaPresse首次使用了“唐人街”这个词来指代华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而华人也依靠经营洗衣店、餐馆、小杂货铺、小本生意以及打杂工等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唐人街。
医院成立
年,全球爆发俗称西班牙型流感的H1N1甲型流感疫潮,造成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近5亿人感染,至少2千万人死亡,平均致死率为2.5%~5%。加拿大也不例外,这次流感大爆发最终导致5万5千名加拿大人死亡。据信流感病毒是由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拿大士兵从欧洲带回来的,最早是在魁省的内陆港口城市如蒙特利尔、魁北克城以及海洋省的哈利法克斯等地爆发,随后扩展到整个加拿大。
蒙特利尔算是此次大流感的重灾区,有2万人感染,华人社区也不例外。医院,更没人在意华人的死活,除了华人的自救外,只有圣母无原罪修女会(SursMissionnairesdel’Immaculée-Conception)向华人伸出了援手。
这个组织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20世纪初就向中国派出了传教士,并在蒙特利尔的华人社区开展工作。年,修女们开设了一所主日学校,有超过名华人参加了天主教组织的各种课程;年又在蒙特利尔教委(CommissionscolairedeMontréal)的合作和资助下,在Anderson大街上开办了一所中文学校。
大流感的爆发让本来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华人雪上加霜,感染的华人被已医院拒之门外。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年修女们紧急在Clark街上租到两间空房,开设了一所小型收容所用来收治受到感染的华人,疫情过后,收容所关闭,一共救治了55名华人。年,华人社区和修女会共同筹集资金买下了LaGauchetière街号的一座犹太教医院。年正式开放时定名为满地可医院(MontrealChineseHospital)(满地可是早期华裔移民对蒙特利尔的称呼,以下简称医院)。修女会召回已经在广东传教多年会说粤语的修女MariedeSt-Georges和一个被西人叫做FaTche(发财)的年轻广东女孩来帮忙,当时任职的两位本地医生和四位修女都是志愿者,只有一点点名义上的酬金,医院设立了10张病床来照顾无法自理的老人。
百年变迁
自创建以来的年间,医院历经两次新建、搬迁,多次改革,最终形成今天的公立机构地位,功能也从原来的提供多项医疗服务转为长期护理服务为主。目前有张床位,主要接纳来自中国及东南亚的移民,残疾或者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的人士。
医院之所以能成为加拿大第一医院,是华人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自强不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无数华人代代相传,爱心奉献的结晶。无论是初创时期修女们的无疆大爱,医生LouisE.Fortier和WilliamDerome的无私奉献,还是建设Saint-Denis院址时筹集的上百万善款,建设Viger大街新址募集的两百多万资金,年百年庆典时募集到的七十五万多元善款,抑或是日常对住院老人的看望、陪伴、服侍等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医院义工群体的心血、汗水和慷慨解囊。
说到医院的义工团体,除了那些可亲可敬的修女和医生们,就不能不提到医院的管理层(BoardofDirectors)。在大流感爆发时,华人社区酝酿成立了一个叫中华义工协会(ChineseBenevolentAssociation)的组织,就是这个组织发动当时的华人出钱出力,医院的教堂,又在医院成立后承担起运营的职责,在没有任何公共资金来源的情况下,维持了医院在年到年之间的运行。
当时的华人管理层(后改称董事会)成员不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蒙特利尔华人社区开展广泛的筹款工作,主要成员WongQuouil还远到渥太华、魁北克城甚至新不伦瑞克省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为医院筹款。在这些先贤们的艰苦努力下,医院不仅依靠主要来自华人社区的捐款生存下来,还在年添置了一台X光机,年增加了5张床位,安装了一个小型手术台,之后还扩建了一层,额外增加了10个床位。
但华人社区的力量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改善,医院开始向公共资源求助。自年开始,每位病人可获得蒙特利尔市政府提供的每天2元福利金;自年开始,再获得魁省政府提供的每天4.5元,让医院的财政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的缓解。医院则进一步开设了5岁以下儿童诊所,增加对华人社区的服务。
医院所在的建筑当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破损严重。年,蒙特利尔市政府宣布这所建筑是危房,医院,要求医院关闭。摆在医院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关门,要么搬迁。又是当时的董事会成员们力挽狂澜,和当时的魁省卫生部长助理Gélinas医生紧密磋商,最终魁省卫生部允许医院另觅新址重建,并在年2月宣布提供35万元的建设资金。同年,董事会在多方考察下,确定并购买了位于Saint-Denis大街上的一块空地,随后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筹款活动。
当时的董事会共有15名成员,定下筹集万建设资金的目标。大家群策群力举办筹款晚会、体育比赛、游行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民众的注意和参与。一场声势盛大的舞龙舞狮游行更吸引本地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随后不仅是华人,本地民众的捐款也纷纷涌来,联邦政府也决定资助,元,全加拿大境内的华人则捐出80万元,最终拥有64医院在年开门接待患者。医院除了提供长者的长期护理服务,也提供产科服务以及其他专科医疗服务。医院有个缺点,就是离华人集中的唐人街距离太远,对年龄越来越大的老人很不方便,这为后来的再一次迁址埋下了伏笔。年,医院关闭了产科服务。年,按照魁省65号法案的要求,医院成为公立医院,组织机构分为两层:医院法人机构(决策管理层)和医院(业务层)。
旧貌换新颜
为了弥补政府拨款的不足,医院的医疗设施和环境,年,医院基金会(MontrealChineseHospitalFoundation)正式成立,由社区内有能力、有影响力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任务就是筹款。
到了年左右,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60%超过60岁,距离过远的医院让那些离不开唐人街的生活却又需要护理服务的老人感到不便,希望医院搬回唐人街的呼声渐起。年,医院董事会决定迁址;次年向魁省卫生与社会服务部提交了在唐人街进行扩建的提案;随后再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筹款。经过全体义工的努力,医院在年至年间在华人社区进行的募捐运动取得空前成功,共募得资金万加元,迫使魁省政府批准了医院迁址Viger东街的扩建计划。扩建工程于年动工,年4月落成启用。
(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新的医院除了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外,还设立了日托中心和门诊。日托服务是为华人社区和东南亚社区提供的家庭护理之外的一种护理服务。有点类似幼儿园,可以把一些患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来托管一天,晚上接回,让他们接受预防及诊疗措施。目的是通过锻炼、游戏、外出活动等促进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让照顾这些老人的家人得到短暂的休息或者是让即将入院的老人提前适应。
医院的门诊部为老年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医疗会诊服务。设有心脏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眼科、放射科等科室,还提供针灸、家庭医生预约、化验、医学影像(包括X光检查、B超检查等)等服务。
医院对华人社区非常重要,目前住院的老人80-90%是华裔,他们多数都是成年后才来到加拿大,用英语或者法语沟通都比较困难。而医院是魁省唯一一个可以把中文作为工作语言的公立机构,还尽量按照华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运行,这样老人们不仅能够听懂医生和护士的指令,进行有效的沟通,还从心理上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爱心奉献——医院基金会
每年年初,医院的管理部门会提供给基金会一份清单,上面详细列明了未来一年期望获得的资金数目和详细用途,基金会再根据这个明细制定筹款目标,计划和组织一年的筹款活动。如果基金会的帐面上有足够的资金可立即划拨,如果没有,就要策划筹医院所需的部分。基金会由十三名委员组成,一般每个月开一次例会,每次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讨论、制定筹款活动的具体事项。目前最主要的筹款活动是每年6月举行的高尔夫球比赛和每年10月份举办的筹款晚会。
为了让读者对百年医院的延续有个清晰的画面,七天传媒特地采访了主办医院周年纪念筹款晚会的两位共同主席:皇家地产董事长詹钜辉(RaymondTsim)和GoOrthodontistes诊所的吴碧月(RosalindaGo)医生。年的筹款晚会是空前成功的一届,一次晚宴筹得破天荒的75万善款。
皇家地产的詹钜辉,很多读者应该从年《七天》报的人物专访中了解过他的故事,也可能通过房地产买卖接触过他,但估计很多人不知道他还26年如一日在医院做义工。
詹钜辉接受七天传媒采访。(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詹钜辉来自香港,因工作的原因很早就和内地的公司有所接触,普通话说的很好。年移民到加拿大一年多后转行做房地产,凭着勤奋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很快脱颖而出,连续多年荣登皇家地产头牌经纪(Top1%acrossCanadainRoyalLepage)名单,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旗下有50多名经纪人。因对社区的杰出贡献分别于年和年获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金禧和钻禧纪念奖章,还在今年入选皇家地产名人堂(HallofFame)。这个名人堂可不好进,不仅要求连续20年入选Top1%,还必须对所在社区做出重大贡献,在全加拿大1.8万经纪人中,魁省只有6人入选。
詹钜辉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总是想各种办法抽出时间负责基金会的各项工作。说起他和医院的结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当时的詹钜辉已经度过了移民最艰难的适应期,事业上也发展顺利,就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于是送孩子到一位来自香港的邓姓师傅开办的学校里学武术和粤剧,还在一些活动中做舞狮表演。有一次,这个学校组织孩子们到医院看望老人,给他们表演舞狮和粤剧,陪同孩子前来的詹钜辉第一次看到当人年老体衰时的需要,发现那些体弱多病、有的需要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看到孩子们的热切和喜悦,深受触动,本性善良的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做点事情来帮助老人家。
年,詹钜辉第一次参加了当年医院的年度筹款晚会,主要是想了解下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当年的基金委员会主席黄家骧(GeorgeWong)独具慧眼,联合董事会主席莫锦湛医生(AndrewMok)邀请詹钜辉这个新人担任第二年的筹款委员会共同主席。此后的20多年里,他多次担任基金会主席、副主席、秘书等职位,每年都担任筹款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筹款晚会共同主席,利用自己在社区的威望和影响力为基金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重要贡献。说到贡献,詹钜辉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医院做义工,但也借助做义工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子,通过筹款活动的接触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为人和业务,并通过了解产生信任和赞赏,转而成为客户或介绍别人成为客户,反过来促进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医院做义工,看到可以切实地帮助到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他感到很安心和满足,也对自己能为这个专门服务华人的机构尽一份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说到为什么要筹款?詹钜辉解释说医院虽是公立机构,但政府提供的资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运营。医院有多少个床位,每个床位拨给多少钱都是固定的,如果需要额外的医疗仪器、设备,比如新研制出的X光或超声波扫描设备,帮助老人恢复机能的理疗设备等;或者改善生活所需的物品,如把普通病床更换为可升降的病床,带老人外出钓鱼、采摘等就需要通过筹款才能解决。基金会筹集的资金不仅可以改善住院老人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门诊的仪器设备和诊治手段,还能满足华人特有的生活需要,比如带老人去吃广式早茶。
吴碧月接受七天传媒采访。(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提到去年筹款晚会的另一个共同主席吴碧月,詹钜辉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一百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和她合作,赞赏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为医院筹款上,甚至忽略了自己的牙科矫正诊所。
吴碧月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人,在蒙特利尔大学完成牙齿正畸学业医院担任临床教授,同时主持自己的诊所。她不仅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出类拔萃,其他方面无论做什么也都争取做得更好,年的筹款破纪录就有她的功劳。
吴碧月最早和医院结缘也是在一次筹款晚宴上,那是她刚刚开始独立行医的第二年,几乎什么人也不认识,独自坐在一角。晚宴过程中,主持人呼吁为医院迁址唐人街筹款,但在座的人没有一个站起来。吴碧月的先生RoderickThorpe就鼓励吴碧月站起来,她知道自己开业不久没有积蓄,有些犹豫,但先生坚持要她站起来,并鼓励她可以做到,于是吴碧月站了起来提出捐赠5千元。在她的带动下,现场的另外几名医生也相继表示捐款,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大家都踊跃捐款。最后,在那次的晚会上社会各界为医院迁址筹得了25万善款。这之后,吴碧月和她的先生开始和医院建立了联系,并担任医院的筹款义工,她的先生还在后面的几十年时间里担任医院董事会的成员。
有一天,当时的医院董事会主席Boucher医生找到吴碧月,希望她能承担下一年的筹款晚会。她还记得当年的目标是筹集38万元用于更换老人们使用的病床,而之前的一场筹款晚宴办下来也就能筹集几万元,但吴碧月没有被这个数字吓到,而是积极开始行动。
在差不多一年的筹办时间里,除了日常工作,在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里,吴碧月就抱着厚厚的蒙特利尔电话黄页挨个打电话问接电话的人要不要捐款给医院,要不要购买筹款晚会的票,要不要在晚会做广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Boucher医生和丈夫的协助下,那年的筹款晚会办下来,果然筹到了所需的38万元款项。为了去年的筹款晚会,吴碧月如法炮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为医院筹款上。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吴碧月还跑到诊所旁边的蒙特利尔一级方程式(F1)大奖赛设在Crescent街的组委会取来了一张25元的支票。
说到这张支票,就要说到另一位长期支持医院的善心人士李国强,他是大家广为熟悉的必雷亚集团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从上世纪末开始,李国强和他的父亲李政文就开始了对医院的捐赠。每次基金会有活动,他们除了直接捐款,还帮助推广,拉赞助、推销门票等。年,李国强担任筹款晚会名誉主席,陈少强医生担任策划主席,和基金会其他成员一道共同推动当年的筹款活动。年医院百年庆典时,李国强一人就推出大额赞助的桌面10余台。今年蒙特利尔F1组委会和必雷亚集团合作后,为了感谢必雷亚集团的大力支持,提出以必雷亚集团的名义捐赠一家慈善机构25,元,李国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院。
必雷亚集团总裁李国强(中)在F1大奖赛上展示捐赠支票。(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爱心奉献——医院妇女会
除了基金会,支撑医院顺利运行、给老人提供优良服务的还有一个组织——医院妇女会(MontrealChineseHospitalLadiesAuxiliary)。
早期的医院由天主教修女管理,本地热心的法裔医院做义工,帮着照顾病人。但当时的病人主要说台山话和粤语,沟通起来很费劲,再加上生活、饮食习惯上的差别,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年,拥有64张床位的新医院在Saint-Denis街7号启用,黄荣食品公司总裁黄树安的妻子黄寸金(KatieWong)利用这个契机联合华人社区的几个人创建了妇女会,组织了一群懂语言又乐于助人的妇女为住院的患者提供医疗以外的辅助服务,比如给病人做饭、送饭、喂饭、清洁身体、打扫卫生、陪病人聊天、带老人外出游玩、观看演出等等,一直延续到今日。
创立了黄荣食品公司的黄氏家族所有成员都很关心社区事务,除了创立妇女会的黄寸金,现任满城华人服务中心名誉主席的黄玉莲和丈夫黄家禳也都是妇女会的成员和热心义工。遗憾的是在记者采访的当天,黄寸金突然感冒,要去看医生。黄玉莲和黄家骧都已经80多岁了,特别是黄家禳腿脚不便,不仅出入需要人陪同,每医院做两次检查,但他们听说七天记者想写写医院可敬的义工们,还是相互搀扶着来到这个他们几十年来奉献了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心的地方。
黄玉莲、黄家禳夫妇接受七天传媒采访。(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借着四角拐杖的支撑,黄家禳从停车场慢慢地走过来,不时停下看看花坛里的花、路旁的标牌,路过矗立的孔子雕像时又特意停了下来等妻子。接着黄玉莲拿着2个包跟上来,两个人熟门熟路地进来,不断地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工作人员则热切地向他们问好,一看就很熟络。
回忆起妇女会初创时期的往事,两位老人立刻神采飞扬起来。那时候的医院不仅只照顾老人,还有其他科目,最主要的是妇产科和儿科。妇女会的成员主要是社区内年龄比较轻、愿意帮助他人的妇女。当时没有什么办公室、会议室之类的场所,需要商量事情的时候就轮流去各自的家中,家里的孩子和爱人也就跟着帮忙。黄玉莲的丈夫就是这样和其他男人一样“借光”成为妇女会的一员,跟着跑前跑后,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时本地有个非营利的送餐服务(MealsonWheels),就是热心人制作或购买食物送到年老、体弱、多病或者行动不便人士的家中,一方面给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份丰盛的大餐,帮助他们保持健康以及独自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定期探望,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消减他们的寂寞和孤独。妇女会也加入到这个送餐行列中,不仅为医院的病人提供类似服务,还扩展到其他有需要的华人。
黄家禳还记得那时候,他们的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做饭,就每次去华人餐馆买,然后开车送到自己当时居住的NDG区的华人家里。有一段时间平均每周一次,每次送出20多份。有些地方不能停车,他们还申请了MealsonWheels活动的特别标志,免得被警察罚款。每到一家都是跑着进出,以减少被警察抄牌的几率。老人没有提及期间的辛苦,更没有提到自己如何在风雨交加中快跑或者在大雪没膝的街道上提着食盒奋力前行的细节,而是很得意地表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来没有因送餐吃到停车罚单。
黄玉莲则讲述了妇女会创建初期,医院的病人,还在产科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成立了产前课堂。那时候的华人妇女缺少怀孕、生产的科学知识,只有些道听途说、只言片语的信息或者老一辈的传统,里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产后不能洗头洗澡之类。产前课堂里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围产期的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等内容,给很多孕妇提供了帮助,这个产前班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对于在蒙特利尔土生土长的黄玉莲,妇女会的前主席梁少华(SiowaLeong)(右二)则是来自非洲莫桑比克的华人,年才移民到蒙特利尔。她先是在一个太极班里认识了黄寸金,听说了医院,就在闲暇时过来帮忙。后来,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开始寻找适合的老人中心,经过多方考察比较,梁少华及家人认为医院能提供最细致、最让人放心的服务,遂决定申请来医院,梁少华也顺理成章地从一名普通义工逐渐成长为妇女会的主席。
梁少华(右二)与詹钜辉、黄玉莲/黄家禳夫妇。(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据梁少华介绍,妇女会服务的对象是那些住院以及使用日托服务的老人,通过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妇女会每年定期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圣诞节等传统节日给老人们带去礼物;购买各种材料,通过和老人们一起做手工、织毛衣、做园艺、做蛋糕、包馄饨等来锻炼老人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打破他们的孤独感;妇女会每年还会举办老人运动会,锻炼他们的活动能力;义工们还帮助厨房准备中式特色食物让老人尝鲜。比如每半个月一次,会有四名义工利用约两个小时的时间给老人们包出1,个馄饨,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其实在照顾医院老人的义工行列里,不只有年轻人、中年人,还有老年人,他们因为身体好,不需要别人照顾,反而过来照顾别人。记者在采访中,就碰到88岁的甄玉兰女士,她是有世界“人工血之父”之称的张明瑞院士的夫人,退休后,就一直在医院做义工。在她80岁那年,夫妻俩干脆卖掉了在南岸的房子,搬到唐人街来住,就是为了方便玉兰到医院帮忙。问到她这些年的体会,不善于用普通话表达的玉兰腼腆地说:那里需要人帮忙,自己退休后时间相对宽松,帮助别人能使自己快乐,所以这一干就是20多年。
甄玉兰接受七天传媒采访。(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妇女会也会通过活动筹集少量善款,主要用于满足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比如举办文化活动、采购做手工的材料、订阅中文报刊等。正是由于妇女会义工的周到细致,现在住院的老人可以收看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大陆的中文电视台,观看歌剧、戏剧、诗歌朗诵等节目。
爱心传承
最近十多年来,詹钜辉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基金会中,以弥补年事已高的委员退出或搬离蒙特利尔的空缺,同时为基金会优良传统的代代传承未雨绸缪。这些年轻人多是有能力、有一定事业基础同时对社会有爱心的人士。比如年医院百年庆典时,时任医院基金会主席的就是IT工程师刘建国(MartinLiu)。其他像华裔青年专业协会(YCPA)的前主席、律师PonoraAng和卢嘉珈(SelenaLu),理财顾问WarrenLee、王毅成,MontdorexPharma公司首席财务官谭瑞华(SusannahTam),牙医SandyTrinh,武师陈燮堃(JimmyChan)等都曾经或正在担任基金委员会委员。这样就形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局面,使得基金会领导集体能够综合不同年龄层人士的视角,把握新的形势,获得更全面的思路。在做主席后,詹钜辉还定下制度,要求每个委员必须参加全年一半以上的会议以及高尔夫球赛和年度筹款晚会两次大型活动才能保留委员的职位。
年医院年庆典切蛋糕。(左起:刘建国、吴碧月、詹钜辉)(图片来自加拿大七天)
入围“加拿大最杰出25位移民奖”候选人名单的年轻人刘建国年进入医院基金会,年担任筹款晚会主席,年成为基金会主席,为医院基金会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年和詹钜辉、吴碧月以及董事会、基金会成员一起完成了医院百年庆典。随着这批年轻人的加入,他们利用各种社交媒体介绍医院和医院的筹款活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华裔青年参与进来,还吸引了很多英法裔以及其他移民族裔青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