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海外文化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余俊武
作者余俊武(作者供图)
前言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身居海外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数百项文化项目策划主办的感悟,情缘交织,血脉相融,很多记忆犹新的情节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涌现。正是这些代表着不同阶段的节点,映照着海外文化发展与祖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心路里程。
年改革开放元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触动最深的是,远在他乡的知青哥哥姐姐们可以回城了,应届毕业生的弟弟妹妹们可以直接考试上大学了,屋檐下年轻人背外语、默单词、开始复习高考了,在街头巷尾偶尔看见有人佩戴着白色校徽,被众人称之为“天之骄子”,百分之百的回头率让人们羡慕不已。在这种大环境中,我收到了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余俊武同学:你被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录取,请于年8月30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新生报到处报到。仅此通知,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办公室。”就这样,仅有半张纸的入学通知书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当时的中央戏剧学院,有三百多位学生,六百多位教职员工,2比1的师资比例伴随着我们班17位同学一起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学生生涯……
一、文化情感的回归
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历经了8个月排练的话剧《雷雨》在悉尼教师剧场隆重上演,这是我来到悉尼一年后第一台导演作品,日后《雷雨》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列为填补了华人话剧史空白。
回想起年3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门打开,我们像风筝一样飘向了国外,当踏上异国的土地,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迁徙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你寻找什么在这陌生的土地?你失去什么在那遥远的故乡?”……困难像打在车窗上的雨水,扫过去又涌了上来;但是,作为一个心系文化的异乡人,对艺术本体的追求和眷恋,是不会因为生活的痛苦与磨难而消失的,尽管那是为了生存而拼搏的年代,尽管这是中华文化的荒芜之地,大家仍然手拉手在这块土地上面对新的挑战,用文化艺术的形式重新塑造起人生的价值。
80年代初,改革开放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国人不了解世界,世界同样也不了解中国。凭借着大家的努力,把有限的资源用到了极限,在这异土的沙漠中,扒出第一口井来浇灌着文化的土壤。为日后澳大利亚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填补了无数个空白:第一台话剧,第一台“春晚”,第一所儿童艺术学校,第一次新移民艺术家踏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第一次荣获艺术大奖,第一次和国内明星大腕搭建起中澳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一个海外文化品牌的建立。
年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宣告成立。随着第一台《雷雨》演出的成功,接踵而来的是大型古装戏《吴王金戈越王剑》,童话剧《马兰花》,歌舞晚会《长城谣》《同在蓝天下》,现代话剧《寻梦》等一批剧目相继推出。澳华文联带领着一批走出国门的专业艺术家,积极参与社区公益,贡献自我能量,丰富积累经验,大家对文化回归的需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
二、文化自信的深化
年是忙碌的一年,它是自年首次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大型歌舞晚会《中华魂》之后,率领新移民艺术家再一次踏上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以《新世际》文艺晚会去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年《中华魂》被当时的媒体称之为“艺术精英云集歌剧院,四万赤子谱写中华魂”,事过多年,才深深地体会到当年的《中华魂》,台上的节目和台下的观众相互交融所产生决堤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情感的需求和强烈的文化回归。
新世纪的到来,本土文化艺术的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疏通着中澳文化交流的渠道。在这期间,澳华文联承接的文化项目《鸣奥运前奏·迎黄梅花开》《相聚在悉尼》《金秋神韵》《七彩云南》《经典芭蕾》《西藏文化周》《相约中国节》《凯歌嘹亮》《培尔金特》《盛世霓裳》《全球华人舞蹈大赛》《中国好声音》《全球华人网络春晚》,中澳艺术家合作歌剧《蝴蝶》,其中《梨园飞歌》在悉尼歌剧院艺术圣殿直接发上亚洲4号卫星,传送到千家万户,犹如一条空中隧道,为中国戏曲栏目走向海外迈出先河。还有《四大名著》悉尼歌剧院交响音乐会,优秀的民族内涵,交响乐团演绎,著名艺术家引领,华人合唱团加盟,艺术圣殿展示,成为中澳文化合作成功的典范。
一个个文化项目的举办,有力地丰富了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发展,同时也让当地华侨华人从中华文化传统的魅力中,感受着民族的振兴和文化的自信。
三、文化本土的优势
年是收获的一年,这是《悉尼中国春节嘉年华》从狭小的唐人街走上了悉尼市区主要街道,并由悉尼市政府亲自主办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澳华文联以八个方阵的内容,荣获了嘉年华每年一度唯一的艺术大奖。以文化和谐社区使澳华文联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海外春晚》《和谐颂》《华夏艺术节》《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以及中澳建交30周年、35周年和40周年庆典活动,尤其是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悉尼歌剧院露天舞台,上万观众齐聚现场,两百多面社团旗帜在隆隆的鼓乐声中拉开了阵势,60头醒狮在澳大利亚联邦政要、中国使领馆、社团重要侨领嘉宾点睛后,欢腾起舞,锣鼓喧天,这是澳大利亚新洲侨社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隆重、热烈、壮观,6个小时的本土文艺节目,让大家赏心悦目,台前幕后充分体现着社区的团结与民族的和谐,让所有参与者都从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这充分显示了,文化走出来又如何融进去,在和谐侨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利用本土的优势,搭建多元的平台,带动文化的融入,展示文化的自信,从理念和形式上所产生的无形价值。
四、文化未来的愿景
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悉尼华星艺术团承办,澳大利亚南海文化传媒集团、澳华文联支持的《中秋月儿圆》悉尼慰侨文艺晚会,在悉尼市政厅剧场成功举办。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栏目,现场录制全球播出,形成了接精华与地契融为一体的势态,充分体现了华星本土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化、年轻化、规范化。
悉尼华星艺术节现场(作者供图)
时光倒移,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悉尼华星艺术团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注册成立。华星艺术团的建立,使文化更加本土化、专业化、具体化、人文化。多年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渴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华星艺术团的建立,顺民意、合国情,把海外本土有能力、有造诣、有热情、肯奉献的专业人士凝聚在一起,开发艺术原创,溶入主流社会,形成强大磁场,去服务侨社、回报社会;全球42个华星艺术团成为了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
目前,悉尼华星艺术团旗下拥有48个艺术团体,多名团员,其中包括:舞蹈团、艺术学校、时装团、合唱团、民乐团、京剧社、越剧团、话剧社、相声合艺社、百人腰鼓队、百人秧歌队、百人旗袍队。确立16字建团方针:包容多元、凝聚共识、锐意进取、本土创新;采用9字定位:找定位、占时段、立品牌;形成3大组织机制:团长工作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外联工作委员会。推出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史诗交响音乐会《因为珍惜和平·我们回首往事》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大型史诗音乐会《孙中山》,大型歌舞晚会《梦从这里开始》《塞外明月照天山》《魅力新疆》《华星之夜》《徽风皖韵》《美妙的和谐》原创音乐会《全世界的爱》等优秀剧目,创立了《华星艺术节》《华星闪耀》《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华星大舞台》《我用创意上华星》等文化品牌,“华星闪耀”映照在悉尼各大市郡政府主办的嘉年华艺术节和每年一届的《悉尼中国新年灯会》上,《四海同春》早已成为了海外华侨华人春节期间盼望着的“海外春节联欢晚会”。卓越的成绩,社会的拥戴,民众的好评,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特批“澳大利亚华星艺术基金会”的建立,并授予该基金会为澳大利亚文化公益“双免”机构,对悉尼华星艺术团未来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相交在于民相亲,华星艺术团的优势,处于零距离、面对面,在本土开展文化交融。尤其是悉尼华星艺术团团多面广,随着华星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地升华,为旗下各分团在不同的市郡打开了与当地政府合作之门,用文化艺术形式推进社会公益宣传,用民族的舞蹈与欢乐的歌声慰问安老之家,用传统国粹与民间艺术走进公立学校。歌声心相悦、公益心相印,悉尼华星艺术团文化公益项目从“量”的积累,达到了中华文化的普及,从“质”的升华,加强了自身的磁性。同时,社会公益带来庞大的观众群,越来越多的各市郡政府、安老之家、公立学校和民族文化艺术节纷纷前来邀请合作,使悉尼华星艺术团在澳大利亚本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在服务侨社的同时,不断地加强非华语观众的受众群,有效地探索着一条社会公益文化发展之路。
尾声
我们这一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幸运儿、见证者,虽然我们身居海外未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祖国的改革开放浪潮,但是,我们设身处地经历了改革开放带给海外文化发展的每一个足迹,真正地感受到了:当一个国家在贫穷的时候输出的是劳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时候输出的是产品,当一个国家在兴旺的时候输出的是文化。依靠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信息和人脉的关系,为我们在海外的发展增添了成长的元素,也正是祖国改革开放,使中澳文化交流的桥梁不断地发展壮大。
有人常常问道:30多年不忘初心,锲而不舍地在海外从事着文化传承,是什么样的力量伴随着你们一路同行?那就是“血缘、责任、回报”。不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方,身上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缘;我们是文化人,在海外从事文化事业推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对国家没有任何回报就走出了国门,目前,在海外做好弘扬中华文化的推广,就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