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8月20日因病在沪去世,享年90岁。连波曾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和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他为多部家喻户晓的戏曲名剧谱曲,尤其和越剧尹派长达半个世纪合作,让观众津津乐道。
连波生于年,自幼爱好音乐,为芳华、少壮、天鹅、静安等越剧团担任伴奏和作曲。年8月31日,连波在《解放日报》发表《吴歌越曲亦多情》,“我是浙江人,少年时又在江苏度过,对吴歌越曲倍感亲切。”年连波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因专业突出而留校任教,他为越剧、沪剧、京剧等多部作品作曲,与越剧范派、傅派、戚派等多个流派有过合作。
上世纪中叶,连波与越剧大师尹桂芳开始长达半个多世纪合作,两人也结下深厚情谊。越剧尹派首次定谱定腔便出于连波之手。《屈原》《红楼梦》《玉蜻蜓》《何文秀》《卖油郎》《双珠凤》等数十出尹派名剧,饱含连波与尹桂芳合作成果,推动尹派艺术走向高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波多次赴福州,为芳华尹派艺术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年10月4日,连波在《解放日报》发表评论《重睹“芳华”谈尹派》,文中指出,尹派唱腔旋律大多在中低音区回旋,但在关键句上则用异峰突起的手法,使之平中出奇,如《哭灵》中“林妹妹变成宝姊姊”一句,旋律一跃而上,在较高音区结合假声的唱法,将宝玉当时怨愤之情揭示得深刻动人。另一种尹派艺术手法是:有规则地自由运腔,即随着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在行腔间有意识地运用忽快忽慢的速度变化和时紧时松的节奏处理,使唱腔徐疾顿挫,起伏多变,从而将人物内在的复杂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无遗。
连波认为,越剧艺术要走得更远应该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创新、承担风险。尹派艺术流传离不开艺术的创新,尹桂芳当年戴起髯口演《屈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感慨于越剧舞台大都是才子佳人戏,尹桂芳对连波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我认为越剧应该开拓一条新的戏路。”但观众能否接受这样的改变呢?当众人顾虑重重时,尹桂芳站出来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能成功。”也就是在那一年,连波作曲、尹桂芳演出的《屈原》轰动了文艺界。
不过,艺术的创新也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连波曾表示,现在有些越剧青年小生“太嗲,太柔,失去了刚柔相济”,原因就在于他们接触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太少。
戏曲艺术,“唱念做打”,以“唱”为第一重要,演唱水平的高低与音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出戏的质量与流传与否。戏曲作曲家不仅要懂技法,还要有深厚的基础,熟悉各个行当、各个流派,难度很高,加上他们始终处于不被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