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文达
锣鼓在晋南一带是特色文化,尤以洪洞、尧都区的威风锣鼓最为有名。人们把打锣鼓的好手称为”汉子”。张勇就生长在这锣鼓文化的厚土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已是锣鼓行里的一条汉子,闻名国内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晋南威风锣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勇的故乡,是尧都区一个普通的村庄。这里耕读文化以敲锣打鼓为代表。据《临汾县志》记载:“清末民国时期,全县村村有锣鼓队,春节期间处处有锣鼓声……”。儿时的小张勇期盼的就是闹红火的锣鼓队。过了初五,村里的锣鼓人就开始为元宵节锣鼓表演做准备。小小的张勇总是跟在锣鼓队后面观察鼓的打法,锣的敲法,镲的拍法。他说,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好鼓手。
15岁那年,他听说临汾的威风锣鼓学校要招生,死磨硬缠,要去学打锣鼓,爸妈拗不过他,只好放行。在学校里,他的勤奋得到了锣鼓专家韩德行的赏识,经常给他吃“偏饭”。他年纪小,但很争气。在鼓乐学校和鼓乐团的五年时间里,张勇和同学们背鼓谱、强身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锣鼓表演功夫。在鼓声中张勇渐渐成长起来。老师们夸他是一个好苗子,前途无量!
正当张勇立志在锣鼓圈里大干一场时,由于民间锣鼓没有市场,锣鼓学校竟然不得不解散了!张勇的梦还没有开始就戛然而止。为了生活,他开始走向社会。开过网吧、开过饭店,当过汽车4s店的销售员,甚至上升到了年薪12万的经理位置。不愁吃,不少喝,按说该满足了。可张勇那当一个好鼓手的初心,始终在他胸膛里跳跃,他还是要回到锣鼓行……
各类新兴娱乐方式对传统锣鼓文化冲击很大,许多村里的锣鼓家伙在库房里睡了大觉。时年30岁的张勇,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建一个锣鼓传承基地,让威风锣鼓再威风起来。
年,张勇的启蒙老师找到了他,说:我早就知道你这娃的心思还在锣鼓上,咱们一起把锣鼓再搞起来吧!锣鼓的未来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看着韩老师期盼的眼神,张勇的心再一次燃烧起来。那天,师徒二人相谈甚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韩老师查出胃癌晚期,老人家临终之前紧紧拉住张勇的手,再三叮嘱他威风锣鼓传统艺术说什么也不能丢。在韩老师的追悼会上,张勇与同学流着泪,用老师教授的锣鼓送走了老人家。
这一年,他辞去稳定的工作,一个人、一面鼓、一间房、一台电脑,接过了韩老师沉甸甸的嘱托,担当起传承传统锣鼓文化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张勇决定先从建立传承基地干起。没钱怎么办?张勇拿出了当经理时的全部“家底”,还不够,就向亲属借、同学借。没地方怎么办?张勇就一次、两次请求有关方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场地。没有师资怎么办?张勇就把自己锣鼓学校的同学请來。暑来寒往,经过他和鼓友们的耕耘,一座占地10余亩、专门从事威风锣鼓的编排、演出,以及服装道具的生产、销售的锣鼓文化公司拔地而起。如今,成为传承晋南威风锣鼓的大本营。
10多年来,张勇越是上坡越使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他把锣鼓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作为自已的职责,10年间,张勇走遍了31个省市自治区,多个城市,在全国各地培养了10万锣鼓大军。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神州华夏大地活跃着无数支扎根当地的威风锣鼓队。
他把威风锣鼓的种子播进智利,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年1月,张勇得知远在智利的华侨许敬言,有请他去智利培训锣鼓队的愿望后,慷慨答应免费去教。7月15日到智利,7月16日张勇就走上了讲台。经过21天的培训,名为中华振兴锣鼓队的第一支曲目《出征》在智利圣地亚哥武器广场擂响,向当地民众展示了自已的风采,万余民众送上阵阵喝彩。站在指挥台上的张勇流泪了,让威风锣鼓走出国门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为抢救濒临灭亡的传统艺术不懈奋斗。张勇走进田间地头,乡村院落,寻访、记录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头脑里的活鼓谱。经过数年努力,由张勇主编的、搜集有首乐谱的《晋南威风锣鼓乐谱集锦》一、二辑出版发行,成了普及威风锣鼓的好教材;针对零基础的锣鼓文化爱好者编写的《零基础学打鼓》,一面世就广受好评。
他编创的众多威风锣鼓作品走上了中央和地方多个电视台,其中,《丁陶鼉鼓》《丝路欢歌》连获第十六、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国家大剧院,上海大世纪舞台,都活跃着威风锣鼓人的身影,受到社会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