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城墙根下,有条不易被人发现的小巷子,巷子是条死胡同,长不足百米,除了住在这里的居民,平时很少有人涉足,在它中间,藏着一座民国院落,常年锁着门,看起来很简朴,却被人称为是“西安保存最完好的民居院落之一”。
这条巷子名叫兴隆巷,位于西安市文昌门里,与明城墙的直线距离仅一两百米,在它西边,“西安碑林”与它隔街相望,在它北边相邻的小巷里,坐落着西安有名的千年古寺“卧龙禅寺”。
这样一片人来人往的都市旅游圈里,兴隆巷里这座紧锁大门的民国院落显得十分神秘,越是拒人于门外,就越是想让人一探究竟。
这就是“高培支旧居”,西安最有名的两座“高家大院”之一,另外一座是回民街的那座“榜眼及第”高家大院。和回民街的高家大院比起来,兴隆巷里的这座显得有些“寒碜”,没有显眼的大匾、红灯笼,没有繁缛的雕刻和五彩的雕饰,整个一幅“灰扑扑”的样子。
根据网上的资料介绍,兴隆巷高家大院占地平方米,前后共有三进院落,从前院到后院,一院更比一院高,寓意“步步高升”。院内有许多传统的砖雕和木雕,尤其是最后一进院落,上房是二层阁楼,东西两侧是对称的厢房,据说造型极为优美,雕刻也很精细。
然而,所有这些,一般人都是看不到的,大部分人都只能和我一样,看到一座低矮的硬山顶门厅,开在一侧的紧闭的黑漆大门,门前两个被坐得油光锃亮的门墩石和起了毛边的木门槛。门厅一侧,还有一根低矮的拴马桩,残缺了上部的兽形石雕。
大院主人是民国时期陕西有名的秦腔剧作家高培支(-)。高培支,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祖籍陕西富平,生于陇县,定居西安,他幼读私塾,后来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清末(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在“西安起义”后担任秦陇复汉军政府总务府充任铸印官、委督署秘书厅一等撰铸兼编辑员、陕西省图书馆馆长等职,自年到年间,又曾任教于多所中学、师范、职业训练所等,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
高培支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与陕西同盟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
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文化课,后学6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不仅培养了大批秦腔名家,还改编、创作了余本剧本,高培支就是易俗社最有名的剧作家之一,一生编写了54个剧本,还曾三次主持易俗社社务,是易俗社的核心成员。
眼前这座高家大院创建于清末民国年间,也即高培支盛年时期,看起来十分低调俭朴,充满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的厚重感,与高培支的文化人身份十分吻合。
而今,西安城里像这样的民居院落并不多见,高培支旧居已经作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起来,期待它有一天能作为旅游景区向游客开放,让更多人了解老西安的故事。
黄小黄走陕西:爱陕西,走陕西。
作者/来源:黄小黄走陕西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