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时代的歌手走了,突然走了。他倒在钢琴上,倒在他的歌声里。
他倒下了,87岁的母亲在为他悲泣,朋友的歔欷,成千上万歌迷在不停的痛惜。
他还不满50岁。他心中还荡漾着许多热情奔放的旋律,他想出版自己写的歌曲的磁带,想看看他倾注心血和情感写的歌剧《屈原》的演出,可是他突然去了,连一句遗言也没留下。
而他留下的,是一首感人的生命之歌。
01来者
年8月,施光南出生在四川重庆。对这个在战乱岁月中得到的儿子,施存统和钟复光夫妇倍加疼爱。因为在饱经风霜之后,小光南的降临给他们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抚慰。
光南的父亲施复亮原名施存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是浙江金华人,还是一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更是革命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
由于家乡的贫苦以及当地革命思想的盛行,施存统虽读着“四书五经”长大,却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革命的路。
年,18岁的施存统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营长舅父的支持下他进入了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受了大量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于是正值青春热血的施存统,勇敢地向封建旧礼教发起了挑战。
年,五四运动轰轰烈烈,这时的施存统因写了一篇名为《非孝》的反封建檄文而名扬全国,但也因此触怒了浙江的遗老遗少,被开除出校。
不过离开校园丝毫没有威胁到他所创办的新生学社和《浙江新潮》,其影响力仍旧十分巨大。此外那些腐朽残余的仇视也让施存统更加坚定,誓要将封建消灭,绝不再让母亲的悲剧重演。
年,施存统加入新生的上海革命小组,之后在戴季陶的帮助下前往了日本求学;年,施存统肩负厚望,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团上级书记。
然而随着大革命以失败告终,他选择了脱离组织;但在文化、教育领域,这位坚毅的战士仍在继续奋斗。
就在这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发光发热时,钟复光对其芳心暗许,不久两人便相识了。就如同“复光复亮,宗旨一样,携手并肩,还怕哪桩?”二人结为伉俪共同走在救国的路上,携手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战。
随着抗战的烽火席卷中国大地,施存统夫妇又陷入了新的苦难,可他们“宁可饿肚皮,不投蒋介石”。
就在这样的状况下妻子钟复光怀孕了。十月怀胎后,一个可爱的小生命降临在施家,欢喜、雀跃,施存统夫妇想给这个孩子最好的,于是怀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
可道路曲折,夫妻两人又无依靠。虽然妻子钟复光仍是革命组织的一员,但丈夫施存统已经选择了离开,并且还表明自己不会和蒋介石上同一条船。
幸好有朋友相助,施存统的学识又支撑起了一家的开销;但看着怀里年幼的儿子,夫妻二人都知道现在的生活还远远不够。
远处的战火仍在猛烈燃烧,无数的中国同胞流离失所,多少的婴孩夭折在母亲的怀抱。
可怜天下父母心,战争的残酷我们也心知肚明,身为父母又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面对一个混乱的世界?于是施存统和钟复光夫妻二人在自己选择的救国道路上又加快了脚步。
年,施存统与黄炎培等组织了民主建国会。不久后,施存统夫妇看到了曙光,心中激动,难以平静。
建国后,施存统曾任劳动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于年在北京病逝。
而光南的母亲钟复光作为一位有名的革命者,在建国后曾任民建中央常委等职。平民百姓的生活幸福了,施家的日子也好转了,此刻,美好正被人们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孩子们也无须再接过父母的志向,继续前赴后继;现在的他们可以在阳光下嬉戏、学习,在月光下安稳入睡。父母们终于可以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不用再暗自落泪。
逐渐地,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远离了硝烟,战士们转向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有舞台上的演员、有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有的开了一间学校搞教育。
在这人人拥抱自己人生的时代,小光南也开启了自己的别样人生。
02行者
曾经在重庆时,光南刚满4岁就上学了。虽然父亲爱听京剧,但他们家并不算音乐世家。然而,小小年纪的光南对音乐便有一种特殊的禀赋,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听、爱唱。
上音乐课时,他不但新歌子学得快,而且常常哼哼着自己编出曲调来。
5岁那年的春天,小光南在课间随口哼一阵即兴调,有心的老师赶快用笔记下了谱子,并填了词,随后就让他参加了重庆市小学生歌咏比赛,说是指定能获奖。
在小光南高兴地放学回家后,立即就向父母请求参赛的事。父亲施存统和母亲钟复光商量了片刻,他们原本就像让孩子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拥抱幸福,同时又不想他踏上战场,于是父母很快就答应了小光南比赛的事,还做了他的后援团。
比赛那天,小光南站到台上,看着台下的观众不免有些紧张,但随着老师熟悉的风琴声响起,他便用纯真的童声唱起自己的歌来:
花儿小,花儿好
花儿美丽呀!
春天到了,
黄莺在树上叫。
桃花开开,
小鸟飞飞,
它们快活,
我也快活,
我们大家都快活!
歌一唱完,掌声四起。在最终的评比中小光南获得了全市儿童歌咏比赛低年级的第二名,领到了奖品——木马。
这位即将冉冉升起的新星是那么耀眼,但战争的硝烟太过浓重,使得那份光彩变得暗淡。尽管如此,那只奖品木马还陪在小光南的身边,父母和心中的向往也都一如既往。相信那份光芒一定会再次夺目。
后来带着心爱的木马,小光南的家迁到了上海。由于父亲失业,家里生活困难,而且常常受到特务的监视。为了孩子的安全,父亲不得已把小光南锁在了亭子间里读书。
小光南不堪寂寞,便独自唱歌,编歌。音乐成了他童年的伙伴和欢乐。然而这段生活,也使他的性格内向、孤僻。
建国后,光南随父母到了北京,上了育才小学,还第一次见到了钢琴,并被选进了童声合唱团。不久,他升入了中学。曾经暗淡的光辉,消去了笼罩周围的硝烟,开始一点一点地恢复光亮。
在中学,光南兴趣广泛,课堂之外,他参加了美术、戏剧、钢琴合唱等兴趣小组。但他最喜爱的还是音乐。除了认真听音乐老师的讲授,他还会练习分解唱片中的各种声部,体味各类戏曲的韵味,学习各种风格,并找了不少诗集、民歌集,从中挑选歌词,试着自己谱曲。
由于对音乐的痴迷,光南在上其它课时常常走神。同学们觉得他孤僻、不合群,而他则是觉得大家不理解自己,却又不愿向人表白。
所以施光南只能随着音乐走进自己充实的内心世界,悄悄地谱写一首又一首歌曲。
不过,内向的光南也与同学们暗暗开起了玩笑。有一天,他拿出一个日记本,里面有好多歌儿,有维吾尔民歌、哈萨克民歌、蒙古歌曲,还有苏联歌曲,同学们被这些动人的旋律吸引,他们好奇地问:“哪来的?”施光南则说:“抄来的,想不想唱唱?”
不一会儿,大家就照着小本本唱起来了。歌声飞扬,光南在心里笑了。其实歌是他写的,只不过为了以假乱真,他把自己的名字换成了“哈克拉”、“伊萨柯夫斯基”等等。
就这样玩笑暗暗继续着,同学们仍唱着他“抄”来的“中外名歌”。虽然名气是假的,但那份旋律是真实的,光南的那份才华也是真实的。
转眼间到了初三毕业的时候。光南一心想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心学音乐;但父母担心他远行在外,年龄又小,便没有同意,于是光南不情愿地上了高中。
此后他觉得周围的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变得更孤僻、自卑了。父母看到低沉着的孩子,心中默默留下了眼泪,但父母的爱依旧温暖,光南也慢慢懂得了父母的忧愁,同时也让他更加沉浸在音乐当中。
由于同桌伍绍祖等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光南重又投入集体之中,担任了班文娱委员,主编学校油印刊物《圆明园歌声》,他把自己的很多歌曲都编入其中。
在中学的六年里,他共写了多首歌曲,其中有些曾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在校园内外传唱开来。因此,尝到甜头的光南更加坚定地走在音乐的路上,而父母则是在背后给予默默的关怀与支持。
一次,光南在报上看到北京市少年歌咏赛获奖节目当晚将要汇报演出的消息,忽然眼睛一亮:在获奖节目单中居然有一首《懒惰的冬尼娅》,再看作曲者,正是除他自己之外无人知晓的“××斯基”!
于是这位15岁的少年转身就向着城里的剧场赶去。
然而马上就要开演了,光南却还没买到票。情急之下,他赶快向工作人员解释自己是那首歌的作者,方才得以进场。
年轻的光南看着偌大的剧场已是座无虚席,畅想着自己的未来会不会也是这样的场面;不过光南也觉得只要有一个人喜欢自己的作品,自己就会一直做下去。
在挤过人群的狭小缝隙后,光南来到了舞台旁,他看着刚刚登上台的一位小女孩唱着自己的作品,他兴奋极了:“我的作品发表了,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在此刻他就立下了志向:报考音乐学院。不论前路如何,他都会勇往直前。尽管在回家后被焦急的父母教育了半天,但光南的志向始终坚定,没有丝毫动摇。
所有向往音乐学院的学子都知道是要考钢琴的,但光南虽常常与钢琴为伴,却从未自己演奏过。
于是17岁的他在无师指导的情况下,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勤学苦练钢琴,随后便投考中央音乐学院,而“临时抱佛脚”的结果自然是榜上无名。不过主考老师看出了光南的音乐天赋,让他进了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03勇者
在年,施光南虽然没能如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但他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而且在学校,他还是校方宣传的“天才加勤奋”的典型。
到了年,他毕业了,并被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但随即又被下放农村搞了两年的“四清”,回来后才开始为不同声区的独唱演员写歌。
然而红色的风暴此时已经刮起,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艺术家,他却还在没有光明的地方苦寻着光明,仿佛是要给被“革命”折腾得痛苦不堪的中国人送去一点点慰藉。
看着那借着灯光伏案执笔的身影,恍如曾经为救祖国而奋力向前的父亲一般,他们都是那样高大。
而立之年的施光南就这样沉浸在多彩的音乐之中,把熟悉的草原风光和牧民们欢乐的情怀用跳跃的音符连在一起,写出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短短时间,这首民族风味浓郁、特别上口的歌曲便在各地传唱起来。人们唱着歌谣,脸上带着疲倦也带着欢快。
可是,这首歌很快就被作为资产阶级创作倾向的代表受到指责。施光南也被下放大港劳动改造。
十年时光堵住了他的歌喉,使他在孤寂和郁闷中耽误了不少创作的黄金年华。但是,肉体的劳累并没有麻木艺术家的神经。劳动既然能创造一切,那么不屈的意志也应该属于劳动的产物……
金色的十月终于到来,神州大地普天同庆。人民的欢欣鼓舞了施光南,他也要将自己的欢欣向全国人民表达。此时他敏锐的艺术神经,像绷紧的琴弦被欢乐的巨大力量使劲地拨动着、弹奏着。
正在这时,他看到韩伟创作的歌词,顿时兴奋不已,坐到钢琴边就开始谱曲。不到半个小时,《祝酒歌》热烈欢快的旋律便飞扬起来:
十月里,响春雷,
八亿神州举金杯;
舒心的美酒浓又美,
千杯万盏也不醉。
……
歌声飞向四面八方,也使施光南的名字为亿万人民所熟悉。而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施光南的歌喉也愈发嘹亮。
年,他调到北京中央乐团任创作员。
乐思不断地从他心灵深处涌现,他先后创作出了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妹妹找哥泪花流》、《摘一朵玫瑰送给你》、《太阳岛上》、《青春啊青春》、《月光下的凤尾竹》……几年中,他竟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许多风行全国。
年,全国30万个团支部投票评选“当代青年喜爱的歌”,在获奖的30首歌曲中他独占3首与谷建芬、王立平一起成为青年最欢迎的作曲家。
年他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不久,又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这时的施光南已不再是挤进剧场的小孩,而是一位被争相邀请的音乐名人,他出名了。
但出名并未使施光南放慢耕耘的脚步。他除了创作抒情歌曲外,还写了大量的器乐曲,为音乐片、为芭蕾舞剧创作音乐,写交响乐,写歌剧……他将西洋唱法和民族内容融为一体,完成了歌剧《伤逝》的创作,之后又倾注心血、全身心地投入歌剧《屈原》的创作。
尽管微薄的稿费远远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但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改变和动摇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个性。毕竟这样的日子,他早就习惯了。
04去者
施光南是个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他不追求“时髦”,不追求金钱,更不追求地位;他只是一如既往地沉浸在音乐里,寻找美的旋律,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就像父亲施存统一样,施光南也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前行着。
然而死神过早地来到,就像他出生在战乱中一般不合时宜。
年4月18日,施光南正在钢琴上寻找新的旋律,脑溢血突发,猝然倒下,从此再也没能醒来。
医院的大夫们为挽救他的生命尽了最大的努力,虽然每天有川流不息的歌迷、朋友、上级前来看望他,从心里呼唤他,但他还是没能醒来。
这位时代的歌手就这样走了,带着无数朋友和歌迷的痛惜,伴着一曲悲怆的旋律走了。然而,人终曲未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