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出新品种了。
摇滚乐队。
中年女性。
从题材到内容都旗帜鲜明。
要疯,要狂,要叛逆。
要在十月深秋,把你硬拽回躁动的夏日。
《摇滚狂花》
目前豆瓣开分7.4,国剧里成绩不错。
除了一些表达让摇滚粉丝不太认同。
但评论很多人也承认被女主人设迷住了,个性鲜明、打破常规、国剧罕见。
味儿正不正呢?
至少圈内人的身影不少。
资深中国摇滚粉丝应该听过她——曾经用镜头和文字贴身记录内娱初代摇滚人的高源,担任本剧音乐总策划,她的女儿窦佳嫄也贡献出原创作品。
音乐创作,则包括了Joyside乐队、脑浊乐队、堆填区乐队、浪乐队、布偶乐队……
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在那个著名的school酒吧拍摄。
酒吧老板,Joyside的贝斯手刘昊;
Joyside的另一位成员,吉他手刘虹位,则客串了一个精神病人;
Rustic主唱李岩和鼓手李凡也在剧中露了一把脸。
也许这剧真能打破一些国产剧的桎梏,拍出新花样来?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
Sir一口气追完了12集,这就给你们好好说道说道。
01
全员“恶”女
首先气质就与众不同。
讲失败的中年男性的故事我们见多了,这次国产剧罕见地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年女性身上,而且还自带特殊属性——搞摇滚乐的,出场就张力十足。
但,别以为这是像在《乐队的夏天》那样,热血沸腾,快乐摇滚。
几乎全员“恶女”。
女主彭莱(姚晨饰)。
“狂花乐队”主唱,一朵浑身是刺儿的花。
女儿六岁时,因前夫出轨自己的好队友陈月(赵子琪饰),一气之下在舞台上打得她脑震荡。
离婚后,将女儿丢给前夫和陈月,自己远赴美国。
不是去深造,不是去当明星。
去摆烂。
在唐人街卖唱《爱拼才会赢》(讽刺吧),在养老院做看护,跟说英文的外国老人吹牛逼,喝烂酒被男友暴打……简直“被嫌弃的余生”。
如果不是滚圈铁磁大崔(常远饰),怕是要客死异乡。
前夫意外心梗离世,大崔劝她回来看看女儿。
但她与其说回来照顾女儿,不如说是给女儿带来麻烦。
回家第一天,就和“老朋友”喝得烂醉,横七竖八躺满卧室、客厅……
女儿白天(庄达菲饰)也不是省油的灯。
她不仅继承了母亲对摇滚的爱,也继承了母亲的暴脾气。
十二年不见,上来就是一盆冷水招呼:
而彭莱的母亲、白天的姥姥(苇青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母亲。
她打小就把彭莱丢给酒鬼姑妈抚养,彭莱没少挨姑妈毒打,这让彭莱刀枪不入的性格有了根源。
这老太太晚年失智,唯独保留了家族女性骨子里的刚,是个“老炮儿”。
彭莱演唱时遇到闹事的,老太太对着那人脑袋就是一啤酒瓶。
打不死你不是我的性格
狂花乐队的成员陈月、许多(代乐乐饰)就更不是什么贴心姐妹花了。
前者勾搭闺蜜老公,上午彭莱刚离婚,下午她就和彭莱前夫领证了。
乐队解散后,背叛滚圈降维打击,居然唱成选秀冠军,只不过星途走个背字,只能接下沉市场的商演。
后者,狂花乐队鼓手,大崔的前妻。乐队解散后,卫生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碰着喜欢的人就结婚。第三段婚姻遇到个年轻的小鲜肉,她也愿意各取所需,过得很是洒脱。
结果没过多久,公司破产了,小白脸要跟他离婚,她也看得开:
夫妻本是同龄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直到儿子告诉她,这个小白脸到处勾搭别的女人,她才不客气地教训了那个渣男一顿。
甩出一句话,老娘当年可是个朋克。
总而言之,国产剧好久没有见过密度如此之高的“恶女”群戏,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鼠标会拉进度条,不但动嘴还会动手,一爽到底不带喘的。
堆填区乐队创作的主题曲《她》,歌词概括到位了:
这女人绝对疯了
聚会都让她破坏了
狂欢因她更激进
游戏都让她破坏了
规则也被她革新了
性别都让她模糊了
意识也被她占领
当然说到这Sir未免有些唏嘘。
内娱上一次这么密集看到真实的女性摇滚人还是停留在两年前的《乐夏》舞台上。
上一次在影视剧里看到性格鲜明、用生命歌唱的女性摇滚人还是八年前,老崔崔健导演作品《蓝色骨头》里的倪虹洁。
这一次,她们组团了,回归了。
提示我们,女性的战争不只是职场、家庭,还有一个地板都在颤栗的舞台。
要想证明女性精神世界的精彩,最起码就应该有足够丰富的类型。
这是《摇滚狂花》最先冲击过来的存在价值。
02
奇葩关系
每个人性格都这么硬,当他们碰撞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
重头戏当然是彭莱白天母女。
Sir就没见过这么奇葩的母女关系。
她们不是像一般的青春片那样,严厉的母亲和叛逆的女儿之间的母女战争。
也不是母慈女孝的和苦情戏码。
与其说她们是母女,倒不如说,这是一对亦敌亦友、相爱相杀、势均力敌的两个平等的人。
白天一直记恨彭莱十二年对自己不闻不问,从她回家起就对她充满成见。
彭莱呢,本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心里再想女儿、再爱女儿,从她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伤人的话。
-你十二年不回来
你突然滚回来干什么
-你是我生的
你再敢打我一下
我就杀了你你信不信
于是,这个家就变成她们第一个“摇滚舞台”:
白天把家里门锁换了,彭莱就拿把锁眼堵了。
白天把彭莱衣服扔了,彭莱也把白天衣服扔了。
白天怒火中烧,又把彭莱床给点了……
最终还是妈妈忍不住,偷偷把房子挂出去,打算分家回美国。
这一下给白天气急了,二话不说把彭莱推下湖……
母女二人成了警局常客。
母女矛盾不断升级,俩人的行为也越来越极端。
白天为了搞乐队,假怀孕骗彭莱帮她办了休学申请。彭莱对白天肚子里的“孩子”的态度一如当年自己意外怀白天时那样,不管孩子父亲是谁,孩子父亲态度如何,有孩子就得养!
然而神奇的是。
日复一日的打骂中,她们也开始互相了解。
姥姥的意外加入,更是让这母女三代在一片误会中渐渐弥合。
姥姥误以为白天是彭莱,对着白天吐露了自己对彭莱的愧疚,在这个过程中,仿佛彭莱也完成了对白天的忏悔。
别以为从此之后就是母慈女孝的大团圆结局了,这剧的反套路,绝对让你惊掉下巴。
就给一个提示吧:
老人家的墓地就这?就这么“抠”?
大桥底下,很快巡视保安过来了,挖出来还是不挖?
除了奇葩的亲情关系,这部剧在处理爱情和友情时,同样处处彰显“摇滚”特质。
别的不剧透,Sir就说上热搜的一幕:
真如热搜词条那般,只是一个“爽”字么?
回看剧情,夹杂着更微妙的情感。
彭莱听到前夫意外去世的消息,内心似乎毫无波澜。
白天把她爸爸的骨灰放在奶粉罐里,彭莱以为是奶粉发霉了,也没问一句,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母女二人赶紧到垃圾桶里翻。
真让彭莱找着了,但她高兴太早,奶粉罐子拿反了,彭莱亲手把自己前夫骨灰给扬了……
看此刻她的表情:
笑容一收,表情凝固。
但下一秒,马上用玩笑消解心中哀怨,用吸尘器能吸回来多少算多少。
充满狗血情爱的国剧里,《狂花》更想用黑色幽默的姿态,去戳破那些刻板禁忌,比如人生里的聚散、无常、生死……
所以,Sir认为这部剧从开始就没想过满足所有人。
以现实生活的道理伦常去评价,难免会错愕甚至不适。
如何确定你是它的受众?
Sir就提示你一段戏:
剧情是彭莱的梦境,她穿得俗艳、夸张,带着狂花乐队穿过尖叫的粉丝,钻进加长林肯,开车的司机是大崔。
老姐妹三人端了半天架子,终于舍得把墨镜摘下来,然后默契、会心地笑了,感觉真好啊!
这一段魔幻主义情节的设计,起足了范儿,放肆挑衅。
加上全剧闪回的彭莱回忆:
那是借由角色而呈现的,一代人的摇滚大梦。
这是在骗情怀吗?
有可能。
但注意——这是梦,粉丝是假的,林肯是假的,甚至沉浸回忆的感觉也是假的。
梦醒,多牛逼的岁月也都坠入一地鸡毛。
Sir能感觉到背后创作者的自觉:
要在市井烟火中重燃摇滚血,励志套路显然是不能达到的。
偶像真人秀看得还不多吗?
《狂花》的处理方式让Sir想起《乐夏》舞台上,作为嘉宾的大张伟在台下,对台上相爱相杀的同辈人,新裤子的彭磊喊着:
该躁还得躁起来啊。
是的,让剧情和人设都躁起来,未必是最圆润、妥帖的处理方式,但它至少达到了一种效果:
观众不会认为自己在看一部好为人师又忸怩作态的都市肥皂剧。
03
摇滚人生
虽然剧中滚圈人的常用话术有点多,国骂、贫嘴、跟贯口一样轻松自然地飚出来。
同时,它对于非摇滚乐迷,也设置了友好的通道。
“人”。
摇滚人是人,女摇滚人也是女人。
这部剧说到底是讲一个失败的中年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普世话题。
彭莱的“渣”源自于接踵而来的失败,倒霉到家了。
“狂花乐队”解散,摇滚梦碎。
老公跟闺蜜跑了,爱情和友情失败。
妈妈抛弃自己,女儿被自己抛弃,亲情也没有着落。
走上玩摇滚这条路并非天赋异禀的顺理成章,而是摆脱原生家庭的救命稻草。
从小被酗酒的姑妈家暴,她也学会了喝酒逃避痛苦,剧里的她几乎每个镜头都在喝酒。
△在戒酒互助会上还对酒动情告白
她不敢对他人表达爱意,对谁都没心没肺的,甚至不断推开、伤害身边对她好的人。
从小被抛弃的经历让她害怕被人拒绝,她最爱的电影台词是:
要想不被人拒绝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
在美国最落魄的时候,她甚至想过自杀。
但她心里始终有一股劲儿。
决心重组“狂花”乐队的时候,为了赚取录音费用,她哑着嗓子也要演出。
在酒吧演出时,看到有人给同桌的女生下药,立马指出,路见不平,不能不管。
甚至在确诊癌症后,为了圆自己上舞台演出的梦,她还不怕“众叛亲离”,把身边所有人都骗了(具体怎样骗不能剧透,大家自己去看,才能获得最好的观看效果)。
彭莱看似丧到底了,实际上却一直在积极地和人生的悲剧做斗争。
她从未想过改变自己,放弃摇滚。
在Sir看来,这部剧最终要讲的,其实是:一个人能不能不改变而赢得尊重,获得价值感。
彭莱身边每个人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陈月从摇滚乐队的贝丝手转型为只能接到无人问津的商演歌手;鼓手许多放弃了朋克,做起了生意;摇滚乐队的经纪人大崔也开起了火锅店……
有人美其名曰成长、变通,有人说自己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可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人对改变并不满意:
大崔始终脱不掉那身黑皮衣;
许多破产后对面试官暴走;
陈月对经纪公司唯一的要求就是别给自己接北京的商演,怕滚圈熟人看见。
只有彭莱,人到中年,始终带刺,永远摇滚。
-我怎么觉得过了一个月
你还是原来那个彭莱
-就算天崩地裂
我也还会是原来的彭莱
是啊。
当所有毒鸡汤都在鼓励着“做更好的自己”。
可有多少人没有想过:
何为自己?
改变自己其实是个伪命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为了标准,向生活、系统哪怕具体的组织、个人妥协、屈从,丢弃自己擅长的、热爱的,成为无数标品中的一个,其结果根本就是“没有自己”。
剧中就有这么一个符号,镜头极少的彭莱前夫。
那离世后不巧被抛洒的骨灰是个黑色幽默的隐喻。
在彭莱的回忆里,这个男人总在改变自己。
是他撺掇彭莱组织乐队、做了经纪人,又是他背叛出轨,还讽刺彭莱假清高,一心想着赚钱。
实则一个没有天赋、平庸的普通人。
Sir脑补他代表着一种人,总想着踩准时代的鼓点,变来变去,追逐欲望,结果还是迷失于虚无中。
所以,人总要为“自己”找到某种标定。
这是万千个体中,在漫长余生中唯一一次证明生命价值的武器。
于彭莱,就是一把始终扔不掉的吉他,是摇滚。
于我们呢?
是一支笔、一个镜头、一串代码……
彭莱是白天以为很讨厌,但内心深处奔赴、自由又独立的自己;也是我们以为遗忘丢失了,但总在那么一瞬间发光发热的自己。
信一次,人人都能摇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K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