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6日,全球音乐娱乐行业的领导者——环球音乐集团宣布在中国的运营架构迎来重大调整,推出全新的“多厂牌运营战略”。此举旨在将华语音乐内容提升至全新的战略重心,寻找下一代华语流行音乐的巨星。而其中,半个世纪以来粤语流行经典代名词宝丽金唱片(PolyGramRecordsChina)的“重出江湖”更是令诸多喜爱香港粤语流行曲的朋友为之鼓舞。
香港,这个神奇的“东方之珠”,自年开埠以来,历经多番沧桑变幻。而影响全球华人的流行音乐产业,也就是俗称的“香港流行乐坛”,近半个世纪以来更以星河璀璨的经典金曲谱写不朽传奇。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背景下,我们尝试从香港百年唱片工业的源起、成熟、腾飞、鼎盛、转折、激荡等不同历史阶段,来透视其中的成败得失、风云巨变。
香港唱片工业源起:粤曲当道
众所周知,中国唱片工业源于年的上海,这一年,中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唱片:京剧《举鼎观画》。年,“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正式成立。
整个30年代,百代在流行音乐里占据了70%的市场,造就了周璇、李香兰、吴莺音、白光等名噪一时的歌星,也缔造了称为旧上海“国语时代曲”的辉煌年代。
早在19世纪,源于粤剧和八大音的粤曲已在香江流行。
民国时代,粤曲歌坛代表性的人物是张月儿。年至年间,香港开了为数颇多的唱片公司,如高亭、高萍百荣、飞龙、新乐风等,都纷纷邀请张月儿灌制唱片,张也因此成为第一位拍电影的粤曲歌伶。
而集大成者则是上海来港,籍贯广东中山的吕文成,他被誉为“香港早期的粤曲玩家”,年代在上海为唱片公司录制了大批粤乐(广东音乐)及粤曲唱片。年他回到粤语区的香港更是如鱼得水,替唱片公司“谱子”填上歌词,由歌星灌录唱片,在新加坡发行,开创了所谓的“粤语时代曲时代”。
▲香港早期的粤曲玩家吕文成,图源网络
60年代成熟期:“时代曲”与英文歌
年新中国成立,大批上海音乐家南下香港定居,将海派“国语时代曲”带来香港,包括陈歌辛、姚敏、姚莉、吴莺音、白光、龚秋霞、张露等。传统的粤剧女伶清唱开始衰落,海派“国语时代曲”席卷香江。
而在六十年代,以姚苏蓉、青山为代表的台湾“国语时代曲”也在香港大红大紫。
▲姚苏蓉为代表的台湾“国语时代曲”颇受香港市场认可,图源网络
受“国语时代曲”风气影响,香港的唱片公司推出本土自造的“粤语时代曲”,曲目多源自粤剧、粤曲选段或“国语时代曲”的粤语填词改编,代表性人物包括来自星马的丽莎、郑锦昌以及本土的芬艳芳、韦秀娴、萧芳芳、陈宝珠。
▲丽莎的《相思泪》不断被人翻唱,图源网络
不过在当时,由于“国语时代曲”的强势地位,为市井劳工阶层受落的“粤语时代曲”地位相对卑微,而音乐的创作/制作和演绎手法较为老土、粗糙,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参与“粤语时代曲”的制作人多为撰写粤曲的人兼任,而其中获和声唱片公司赏识的周聪尝试用美国流行曲、国语时代曲和粤曲谱子及小曲配上歌词、亲自演唱,年出版的《周聪粤语时代曲》收录了超过首作品,周聪也因此被称为“粤语时代曲之父”。
▲周聪被誉为“粤语时代曲之父”,图源网络
六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转型的年代,外来新移民开始建立自己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国际唱片公司也纷纷看好这个新兴的潜力市场,唱片巨头EMI在年进军香港。国际公司的入主,为在传统粤曲和时代曲之间摇摆交杂的香港唱片业,注入了强劲的国际元素和时代色彩。
▲莲花乐队是六十年代乐队潮的佼佼者,图源网络
由于欧西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在全世界的推广,国际公司也将这一浪潮带到香港。年披头士来港演出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迅速带起香港新一代青年玩乐队的热潮。
英文歌成为“时代曲”之外更具时尚活力的象征。钻石唱片特意为这些乐队灌录唱片,包括花花公子、莲花乐队,而七十年代则有温拿、玉石、新特乐等。日后香港乐坛大红大紫的巨星泰迪罗宾、许冠杰、谭咏麟、钟镇涛、林子祥、叶振棠都源自于此。唱英文歌为主的乐队潮流,其实也为未来本土的粤语原创唱片市场储备了有生力量。
腾飞期:“粤语流行曲”登堂入室
七十年代是香港经济的起飞期。众多研究香港粤语流行曲的行家,都不约而同将年视为香港现代粤语流行曲的“元年”,而旗帜人物,则非许冠杰与顾嘉辉莫属。
▲许冠杰的《鬼马双星》令粤语流行曲登堂入室,图源网络
年,许冠杰主唱的粤语专辑《鬼马双星》与顾嘉辉作曲/监制的仙杜拉《啼笑因缘》两张大碟的面世,让以前备受歧视的“粤语时代曲”真正升级为“粤语流行曲”,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日后行销华人世界的流行风潮。
许冠杰年《鬼马双星》大碟的《铁塔凌云》被认为是代表香港精神的“市歌”之一,他深受披头士等西方摇滚乐的影响,而歌词却非常“中式”,这种奇妙的化学作用迎合了中产阶层与劳工大众,成为“雅俗共赏”的一例经典。
而与许冠杰并称的是音乐教父顾嘉辉,学爵士乐出身的他用西方管弦乐的编配来为香港当时的无线电视主题曲谱曲,由此开启了一个繁盛的“主题曲时代”。
▲顾嘉辉监制的《啼笑因缘》开启电视主题曲时代,图源网络
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原本唱国语时代曲以及英文歌的歌手/乐队都开始转型推出粤语流行曲唱片,粤语歌从此成为香港乐坛无可争议的主流。
在七十年代,宝利多/宝丽金、华纳、SONY等国际公司相继进驻香港市场,为了顺应日渐本地化的音乐潮流,他们也开始签约歌手推出中文唱片,而本土公司则有无线电视的华星以及丽风、风行、永恒、娱乐、文志等、国际公司与本地公司的相互竞争刺激香港唱片业的良性循环,也造就了唱片工业的腾飞。
而除了属于成人的商业化流行歌曲外,韦然(黎伟贤)创作的粤语童谣也深入人心,香港政府的音乐统筹处将他一系列的粤语童谣创作辑录为《广东歌谣选》,作为各大中小学的辅导参考资料,韦然也因此被尊称为“香港儿歌之父”。
年,由黄霑等发起的CASH香港作曲家及作曲家协会成立,它是第一个华人唱片工业的版权保护机构,致力保障本地音乐创作人的权益。
同年,由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主办的第一届香港金唱片颁奖典礼成功举行,由核数师统计香港地区最高销量的本地及国际唱片销量,当年获奖的不仅有本地的许冠杰、徐小凤、罗文、郑少秋,也有来自宝岛台湾的歌后邓丽君。
▲年邓丽君在首届香港金唱片颁奖典礼,图源网络
从此,“金唱片”便成为香港唱片工业的最高商业指标。
鼎盛年代:谭张争霸、巨星璀璨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和全球金融中心,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流行音乐等亚文化的蓬勃。
作为唱片工业“晴雨表”的音乐排行榜及颁奖礼,在激烈的商业助推下日益成为巨星争霸的竞技场,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三大颁奖礼每年的年终颁奖,都成为歌迷乃至普罗大众瞩目的盛事。
▲每年的《十大劲歌金曲》都备受市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