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随着一首《幻海奇情》的结束,黄子华的最后一场栋笃笑《金盘啷口》也落下帷幕。
“我老了,江郎才尽,所以封麦!”面对媒体的采访,黄子华一如既往地用幽默为自己找了个“出口”。
老了并不就是江郎才尽
宣布不再演出栋笃笑时,黄子华58岁。年近花甲的他虽然表现得十分精神,但干枯的皮肤、深邃的鱼尾纹都无时无刻不提醒着众人,黄子华的确老了。
正所谓“年纪大机器坏”,岁月不饶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让一个人的体力大不如前。
而对于动辄要在台上凭个人口才SOLO两个小时的栋笃笑来说,体力的消耗并不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减少。所以,快要60岁的黄子华以“老了”为由宣布“封麦”,合情合理。
但是,正如他的栋笃笑从来不是简单的调侃一样,黄子华“封麦”的原因也不止一条简单的理由。
“老了”是不可逆的生理原因,无可置疑。但和“江郎才尽”有什么关联呢?
栋笃笑是一种单口喜剧表演,内容和话题都很草根。这意味着随着一个人的年纪增大见识增长,他对栋笃笑表演的理解只会更深刻,不应该存在“江郎才尽”之说。
作为栋笃笑创始人,黄子华“老了演不动”可以理解,但说他“江郎才尽”表演不了则难以让人信服。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座城市不再“面斥不雅”,不再“识得做人”,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拥有一片喘息的空间。——《金盘啷口》黄子华
在《金盘啷口》里,黄子华回忆起自己对香港人文环境的印象,表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现在凡事“锱铢必较”的狭隘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人都有了“仇家”,每日四处“寻仇”,会因为对一场电影好看与否的争论,就要到网上诅咒别人“全家下地狱”。黄子华尽量用温柔的方式结束了这个话题的探讨,但在座的观众都明白他要说的是什么意思,有的人发出苦笑,有的人则发出了嘘声。
是的,黄子华的栋笃笑已经无法获得了全场的肯定,他的客观和中立已经不再被他热爱的香港人认可,他不能再通过栋笃笑唤醒一些麻木的人,这的确有点“江郎才尽”的味道。
他感觉到是时候要激流勇退了,所以及时帮自己找了一个“出口”,无可厚非。
但离开栋笃笑舞台并不等于放弃自己发声的权力,黄子华为自己的栋笃笑找到“出口”的同时,也为自己发声途径找到了一个出口——拍电影。
拍电影不为名利为发声
座无虚席的栋笃笑及节节攀升的收视率,让黄子华名副其实地成了“栋笃笑之王”和“视帝”。
但是,持续低迷的票房让“票房毒药”之名同样成为了他名副其实的头衔,这对于一心为了成为“影帝”而加入娱乐圈的黄子华来说,始终是一个遗憾。
黄子华并不是没有演技,只是他擅长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在大荧幕上的表现略显浮夸,
他那充满语言梗的台词又难以在电影有限的对白里做足铺垫,
再加上他缺乏了电影编剧的才华,却对电影创作十分固执,所以他的电影总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在他过往主演的电影里,除了和梅艳芳合作的《男歌女唱》质量尚可外,其他影片基本都沦为了“烂片”,包括在年成为了香港春节档票房冠军的《栋笃特工》。
《栋笃特工》之所以会成为票房冠军,完全是粉丝们支持的结果,为了让黄子华“洗脱”票房毒药之名,不少当地的子华粉自发组织前往影院刷票。
万的票房无疑是黄子华电影生涯里的“高光”,不少人都认为他会对这个结果满意并就此隐退。
然而,年传出他卖楼拍摄《乜代宗师》的消息,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明明都已经不是“票房毒药”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拍戏?
为了名气?60岁的黄子华早已功成名就,无需再抛头露面维持热度。
为了“捞金”?为了凑钱拍戏,连自己的房子也卖了,明显不是为了赚钱。
为了梦想?像黄子华这样级别的演员,只要放话寻求合作,名导自然找上门,没必要自找麻烦。
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梦想,他拍电影的原因也就剩下为了发声了。
栋笃笑已经无法再唤醒麻木的人,那电影呢?
通过《栋笃特工》的成功,黄子华似乎找到了能传达自己声音的新载体。
他老了,无法再在舞台上面不红心不跳地一站到底,但可以在电影荧幕里跌摸打滚妙云连珠两个小时。
他“江郎才尽”了,无法再通过客观中立又不失幽默的言语让人反思,但可以在电影里融入自己的思想,结合影像和剧情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乜代宗师》其实就是黄子华回归的手段,只要对比一下他之前的电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更明确,剧情更清晰,并不是单纯的港式无厘头喜剧。
希望是找到出口,而不是走进死胡同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黄子华的想法很好,但《乜代宗师》依然是一部不算优秀的电影。
主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了明确的主题,却没办法能在有限的剧情里把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海报上“假作真时乜都假”就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就是探讨真假。
黄子华饰演的马飞龙,一直误解老祖宗拳法的真谛,苦练了数十年依然是个花架子。
但在传统武术的光环下,马飞龙误打误撞成了一代宗师,并成功地用商业化把马家雷拳“发扬光大”。
这种“假大师”不仅是目前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还能延伸到各行各业的弄虚作假上进行暗讽,可以说立意既符合潮流又有延展性,开局十分好。
随着剧情的发展,马飞龙因为一场误会而遇上了职业女拳击手陈真,并被怂恿通过比武解决问题。
假大师遇上真拳手,马飞龙毫无疑问被陈真三拳打倒在地。一代宗师街头惨败神拳女侠,瞬间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让马家雷拳的商业化之路瞬间走得举步维艰。
马飞龙为了挽回声誉,希望通过私斗解决问题,但发现实力的确差距过大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真假碰撞导致剧情出现变数,既符合主题又能流畅的展开剧情,加上假大师被KO的新闻也是紧贴时事的事情,电影至此的发展依然很好。
趁着剧情的发展,黄子华也开始把自己想对观众说的话放进电影里。马飞龙在苦思冥想如何对付陈真时,受到了一副字画的启发,领悟了“上善若水”能屈能伸的道理。
但正如他一直误解了老祖宗的拳法一样,他同样误解了“上善若水”的含义,希望通过用金钱收买陈真,让对方配合自己打假拳。然而陈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一口拒绝了马飞龙的请求,再次碰壁的马飞龙瞬间陷入绝境。
至此,对真与假的探讨依然是存在的,接下来的剧情理应是马飞龙在参悟何为“上善若水”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不仅挽回声誉还收获了爱情。
但黄子华却剑走偏锋,把爱情戏变成了重点,强行让马飞龙和陈真谈起恋爱,最后通过爱情去参悟何为“上善若水”,不仅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还让人感觉牵强附会。
黄子华对电影的理解终究还是太“过时”了,尽管他的创意紧贴时事,尽管他的思想符合潮流,但他对电影元素的运用实在太保守。
用爱情去推动剧情早已成了被摒弃的创作手法,上一部因此而失败的电影《上海堡垒》至今依然被钉在电影耻辱柱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既然想通过电影发声,为何不直接地顺着自己的思想延伸?哪怕是把电影主题曲《上善若水》的歌词演绎出来,也要比通过爱情去揭示主题要切题得多。
虽然很敬佩黄子华60岁依然希望通过电影发声的精神,但他如果一直在电影创作上固步自封,不仅不会找到创作的出口,反而会走进死胡同,最后再次成为“票房毒药”。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马保国事件的发生,《乜代宗师》也因此获得了额外的社会意义。
《乜代宗师》在2月底就已经在香港上演,如果当时马保国大师有幸提前看到这部电影,是否还会选择和业余拳手王庆民进行一边倒的切磋呢?
《乜代宗师》里马飞龙在见识了陈真的“古巴劈蔗手”后,回来与徒弟对练就发现了对方其实根本没有出力,也许马保国在看完电影后也能对自己的神拳无敌产生质疑,不会沉浸在幻想里不能自拔了。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黄子华的电影《乜代宗师》有什么看法?如果马保国在对战王庆民前看了这部电影,他还会欣然赴约吗?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