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贤江
年5月,我在朋友的酒吧里看一支乐队的线上演出,体验有点“尴尬”。
我端着一杯酒,坐在高脚凳上,抬头看着身前斜上方的一台电视机里,主唱正使劲的唱着歌,但我怎么都找不到当年在Livehouse里看现场的感觉。
那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演出从一个办公室场景开始,并逐渐延伸到“现场”——一个布置得花枝招展的舞台上,乐队几位成员以精致的盛夏装扮出现,以此迎合着演出的主题,冲浪。
演出期间,穿插了一些采访视频,演出之后,主唱还做了现场访谈。看起来,无论是舞美还环节设置,是这不太像是一场Live,而更像是一个综艺节目。
在此,我只是努力还原自己当时的体验感受,并没有要否定表演价值的意思,因为,我后来对“尴尬”的原因做了一些思考。
思考的结果是,尴尬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更多是因为“认知偏差”——线上演出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只是对线下演出的原样照搬。
在线下场地,乐队一上台,主唱喊两声,吉他哐哐两下,现场可能就直接高潮了,但线上演出,没那么简单
01线上演出,从何开始?
尽管有一种说法是,年是“线上演出元年”,但实际上,“线上演出”在中国并不算很新鲜。
我们现在看到的种种,五年前乐视音乐和腾讯视频等平台都曾经做过,高清直播、VR直播、付费直播、在线互动等等,都是前人玩剩下的。
一如草东没有派对在歌里唱的,“我们想要做的有钱人都做过了。”前些年,资本哐哐砸过一轮线上演出,最终把自己砸沉了。
直到黑天鹅降临,突然,好像又有了机会,而且,发展还加速了。
不过,尽管多年前曾在网上买过BigBang的直播门票,戴过VR眼镜看了直播,但直到现在,哪怕年一整年我看了十几场线上演出的直播,我仍然说不清楚“线上演出”到底是什么
年,我用VR眼镜观看了BigBang演唱会为此,我跟吉术斋的创始人徐远卓通了个电话,对此进行了一些交流。
吉术斋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线上演出市场一起发展起来的视频团队,团队创办之初便参与拍摄了汪峰鸟巢演唱会的直播(年),去年,吉术斋为各种线上演出项目忙活了一整年,国内近半数线上演出项目背后有他们的身影。
本文并非为宣传吉术斋或任何项目而做,跟徐远卓聊只是因为吉术斋去年为惘闻拍摄的线上演出“五千个在哪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视频伊始,镜头由远及近,从远方的海平面,拉回到一个圆形剧场的上方,然后,缓缓落下,从顶部的圆盘状,逐渐向下深入。舞台中央原本只是依稀可见的乐器,包括即将发生的表演,逐渐变得真实起来。
惘闻“五千个在哪里”一幕这个过程至今让我念念不忘。
我想到了两个字,沉浸。
就像是走进一个海滩,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沙滩浸入到海水了,然后,憋口气,蹬下腿,人就彻底沉浸在浩瀚的大海里了。
从起步到最终的沉浸,首先需要一个动机,为什么想要沉浸?其次,还有一个过程,我可以如何沉浸?最后是结果。
就线上演出而言,动机主要来自于对于表演者的喜爱,镜头解决的是后面的两个问题。
徐远卓说,在镜头的设计上,他们参考了现场的体验,想要解决在演出开始前,观众看什么的问题:“就像演出前,我们走进现场那样,通过镜头的拉伸,把观众带入到演出里。”
“线上”和“现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
在现场里,时间和空间的一体化,把观众和艺人包裹起来,为两者赋予了明确的身份,双方必须发生一种既定的关系,观众只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