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间年12月13日晚,无疑是中国音乐家们的高光时刻。由指挥家俞峰教授执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次登上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艾萨克·斯特恩大厅(IsaacSternauditorium),在这里首演了中央音乐学院8位作曲家的8部大型管弦乐作品。
在这个有着年历史的世界著名音乐厅里,曾上演过无数不同类型的音乐会,见证了无数首演作品成为经典进入音乐史,也书写了许多著名音乐家从这里走上职业巅峰的故事。12月13日的这个不眠之夜,属于俞峰教授指挥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属于中央音乐学院的8位作曲家,更属于遥远而古老的中国文化。
按照当晚的演出顺序,音乐会的8部作品分别为:贾国平的《聆籁》(ListentotheSoundsofNature)、秦文琛的笙协奏曲《云川》(TheCloudRiver,ConcertoforShengandOrchestra)、郝维亚的竹笛协奏曲《牡丹亭》(TheDreamofPeonyPavilion,forBambooFluteandOrchestra)、叶小纲的《美丽乡村》(TheBackoftheVillage)、唐建平的《仓才》(CangCai,forMarimbaandOrchestra)、陈丹布的琵琶协奏曲《袖剑与铜甲金戈》(SleeveDaggerandWarriors,PipaConcerto)、常平的管弦乐曲《黑光》(BlackLight)、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Sorrowful,DesolateMountain”,Op.18b,forBambooFlutesandOrchestra)。
音乐会结束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乔治弗雷德里希哈斯(GeorgFriedrichHass)动情地说:“这是一场丰富多样而又令人震撼的音乐会。”音乐会结束的第二天,乐评人兼音乐专栏作家琳达·奥尔特(LindaHolt)在“纽约古典评论”(NewYorkClassicalReview)发表了题为《来自北京的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在美国的首演提供了中国音乐的范本》(BeijingConservatoryOrchestraprovidesasamplerofChinesemusicinU.S.debut)一文。在高度评价音乐会质量之余,文章认为本场音乐会“为西方观众打开了中国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视听新世界”,“为中国音乐的海量当代音乐创作供了启迪”。
显然本场音乐会让海外的观众看到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水准和创作状态。
这场严肃的“当代作品”音乐会,在整体上呈现了前沿性、探索性、学术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当晚的高上座率、数千名观众持续热情的掌声和欢呼、长时间的谢幕,以及音乐会结束后来自各方的好评,足以说明这是一场让纽约音乐界、文化界惊艳的音乐会。
“前沿性”在于它在技法上和写作观念上,体现了当下的创作前沿,不少作品至少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个角度上呈现了不同于以往的音乐表达方式;“探索性”是指作品寻求了某种新的尝试或者将某一乐器的表现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开拓和挖掘;“学术性”在于它呈现了学院派作曲家特有的、基于音乐历史文献和传统基础上的某种创新;“人文性”是指音乐会上演的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涵容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着热切的当代人文关怀。
开场的《聆籁》,创作于年,在整体上呈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中国近现代音乐语体的声音结构。在中国文化中,“天籁之音”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声音观念,“籁”泛指一般的声响,“天籁”“地籁”和“人籁”分别对应自然万象的不同声响。在《聆籁》中,贾国平以独具个人风格的创造,模拟和抽象了万籁之音的声音结构,通过处理特色打击乐与不同管弦乐器的发声组合,形成了复合多变的音色音响,描绘了四季流转中的万物景观,呈现出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诗情画意。在音乐发展逻辑及其段落的连接上,既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全曲流畅而自然,构成一个精美的整体。
笙协奏曲《云川》,创作于年。秦文琛将笙这件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吹管乐器赋予了当代色彩。作曲家充分挖掘了笙的表现手段,拓展了笙的表现力,利用了笙作为簧片类乐器及所具有的和声性特点,将之与西洋管弦乐队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展现了流云奔涌、幻彩变异的无穷想象。笙乐器在高音区大量音块的使用,管弦乐器弹、拨、顿、跳、泛音滑奏等“非常规”演奏法与笙的呼吸吐纳,形成或为呼应或为对峙的交织融合,营造了余音绕梁的空间感。
郝维亚的竹笛协奏曲《牡丹亭》呈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这种色彩绝不仅是因为作品的主题音调来自于江南丝竹和传统笛乐,而在于在全曲的结构上,呈现了东方思维中较为典型的“线性”与“渐变”的特点。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是作曲家在声音的处理上,如雕刻般地打磨出了某种“纹理”质地,既有梦幻般的空灵,又有人声吟咏般的温暖。《牡丹亭》是西方人较为熟悉的东方故事,相信在这首竹笛和西方管弦乐协奏的作品中,西方观众定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另一种不凡的典雅。
叶小纲的《美丽乡村》是今年刚刚创作的新作,本场音乐会是该作品的世界首演。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作曲家创作中特有的唯美和精致。在这首作品的技术方面,作曲家叶小纲似乎在寻求可听性和丰富的表达性之间的某种平衡。若隐若现的旋律音调被处理成色彩斑斓的片段,长短交织音乐线条此起彼伏,整首作品格调优雅从容,兼顾了主流审美和音乐表达个性的统一。
《仓才》是作曲家唐建平写于年的一首打击乐协奏曲作品。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相较于其他体裁类型的作品,打击乐协奏曲数量都不多,好作品则尤为稀少。而这首打击乐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同类作品中的杰作。显然,西方观众无需了解“仓”和“才”两个戏曲记谱法的具体含义以及所表达的音色内涵,《仓才》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绚烂色彩、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音色变化,已经震撼了全场。主奏打击乐由马林巴和不同形制的鼓组成,与乐队的协奏,形成两种不同特质的音响效果。打击乐协奏曲的难题之一,是要解决丰富性、炫技性与音乐的内容表达之间的内在矛盾,而《仓才》恰恰极好地平衡了这几个方面。
琵琶协奏曲《袖剑与铜甲金戈》,源于作曲家创作的同名舞剧,是曲作者陈丹布历时多年的心血之作。作品的原型最早可以说追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此后,陈丹布又改编了不同版本,当晚的音乐会上演的版本是交响乐团和琵琶的协奏版,在时长和音乐结构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刚猛浓烈的节奏和琵琶细腻的丝弦之声合为一体,弦乐细密的音型展现了袖剑舞姿的遒劲和优美,描绘了和歌操舞的场面。
如同它的名字《黑光》一样,常平这首“纯粹的”西洋管弦乐作品呈现了巨大的音乐张力和令人回味无穷的哲理意味。“光”和“黑”是两种属性截然对峙的物理(物质)现象,音乐亦呈现了两种极为不同的声音对比,强似山崩地裂,弱如叶落抽丝。在音乐的发展逻辑上,高音和低音走向了两个彼此冲撞的端点。如同巨大的引力场,音乐呈现了无穷的多维空间,变化多样的音高、节奏,以及力度的巨大差异使作品的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作曲家在乐队音色的组合及使用上,也别具一格,整首作品令人回味无穷。近年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