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时候
,就知道都锦生是明星企业”
下雨了。外婆拿出雨伞:“给你姆妈送去!快下班了。”
我家住在武林路,省水产厅(现在的血液中心)隔壁,母亲在都锦生丝织厂上班。雨天送伞,是我小时候经常要做的工作。从我家到都锦生,大约五六百米的距离。
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都锦生是明星企业:经常有外宾来参观;如果是元首、总理级的外宾,大多是周恩来总理陪着来的。很多杭州人都晓得,周总理陪外宾到杭州,就去两个单位,一是都锦生丝织厂,二是西湖公社的梅家坞生产大队。
家里五斗橱的抽屉里,有一张胶卷拍的照片,是周恩来总理在都锦生厂区里。周围的人,大概是随行人员和厂负责人等,不知为什么,照片上没有外宾。每次从抽屉里取票证,就会看到这张照片。但是,年之后,十六年里搬了三次家,照片找不到了。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就是都锦生丝织厂对面的杭十四中。十四中前身是杭女中,我进校时已经男女同校,校名改为颇具时代特色的“五七中学”。送伞的路成了上学路。
那时课程学习不正常,文艺演出倒是经常搞。记得我们班排一个节目,需要有背带的工装裤做演出服,我自告奋勇,到都锦生借。递上学校开的介绍信,我还说,我妈就是你们厂的,姓甚名谁,顺利完成了任务。后来,每次要演这个节目,到都锦生去借工装裤,介绍信也不用开了。
母亲在厂里有个“小姐妹”,叫童桂凤,常来我家玩。童阿姨的丈夫周宝根,是都锦生丝织厂篮球队的,经常跟十四中男篮打比赛。那时杭州有中学篮球联赛,十四中男篮一直是前几名的水平,跟都锦生厂队势均力敌,互有胜负。两队比赛一般都安排在放学以后,每次比赛学校球场边都围满了人。因为那时的文体活动少得可怜,校队跟厂队比赛好像是一件大事。周叔叔好像是球队老大,因为比赛当中都是他在跟其他队员说怎么打怎么打。
母亲有个学徒,叫利民,跟我年纪一般大,喜欢读书,跟我成了朋友。后来恢复高考,我到外地读书,还跟利民通过信。又过了几年,经济大潮中,利民从都锦生辞职下海,忙于自己创业,我也频繁换工作单位,各自都比较忙乱,有好些年没有联系。后来我们搬家到松木场,没有告诉利民,他不知怎么打听到地址,来看我们。过了几年,我们又搬家到南山路,也没有告诉利民。他又三转四回头打听到了。再后来我们又搬家到梅花碑,就打电话告诉他新地址,之后就一直保持着联系。回看当年,从小伙子到养老金领取者,好像是一瞬间的事情。
利民是母亲的“关门徒弟”,即退休前最后一个学徒。利民前面,早好多年,母亲收了个学徒,叫“荷花”。从拜母亲为师起,每年大年初一上午,她就来给师傅拜年,然后才去看望自己父母。她有男朋友了,年初一就两人一起来;有了孩子,年初一就三个人一起来。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正月里第一个客人,一定是荷花阿姐。这是母亲让我们兄妹三人这样叫的:“荷花阿姐”和“锦炎阿哥”。
可惜,荷花阿姐退休不久得了非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夫妻俩住进入老年公寓,在汽车北站那边。后来她又得了海默氏症。这时,她不会拨电话了,她要给母亲打电话,要锦炎阿哥给她拨通。电话里,她跟母亲只是反复说两句话:“师傅,我想你……师傅,你最好……”母亲说,她已经不会说别的话了……
荷花阿姐比母亲小10岁,这时她已经快七十岁了。母亲也很惦记她,从松木场赶到汽车北站还要远的地方去看望她……
现在,每次说到荷花阿姐,母亲都要哽咽落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