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刘一叶龙代玲(实习生)
人物介绍:
韩真、周莉亚
韩真、周莉亚均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并搭档多年。两人曾获第十三届、十四届舞剧“文华导演奖”,导演的作品获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文华大奖”,第十届、十一届“荷花杯舞剧奖”,第十三、十四届、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两人联手执导过众多脍炙人口的舞剧作品,如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等,先后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等舞台艺术创排工作。
▲韩真(左)与周莉亚(中)正在排练。
她们,被观众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近年来,80后舞剧导演韩真、周莉亚声誉鹊起,她们执导的这些作品,几乎构成了一幅常演不衰的中国舞剧微缩图谱,广受观众好评。
如今,这对优秀的青年舞蹈编导仍在中国舞坛上大展身手,其中就包括了重庆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杜甫》。
▲舞剧《杜甫》排练现场。
舞剧《杜甫》是国内首部“诗圣”题材舞剧,该剧意象化地呈现和讲述了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浓缩了杜甫从宦游、为官到弃官的全过程。近日,重庆歌舞团特别邀请了该剧导演韩真、周莉亚,执行编导李超及“妃”的扮演者郝若琦来渝为该剧作进一步打磨。
▲舞剧《杜甫》排练现场。
事实上,这已不是韩真、周莉亚第一次走进杜甫的世界。为此她们用了“一个人笔下的唐朝”来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那么,她们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创作?艺术创作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她们又是如何看待重庆舞蹈事业的发展与未来?来渝指导排练间隙,重庆日报记者与韩真、周莉亚展开了一段对话。
聊《杜甫》
“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打造真正的精品”
▲周莉亚正在讲戏。
重庆日报:离舞剧《杜甫》的创排距今已有7年时间,在此期间,该剧收获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但据我了解,你们这次来渝又对该剧做了一系列调整,且排练时间只有短短一周。如此紧张的时间创作是你们的工作常态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来提升打磨一部成熟的舞剧,你们有何心得?
周莉亚:其实这是我们一个正常的工作产出。我们两个搭档,在不同的地方较真儿。在敏感度、追求美这个层面上,韩真很有体会。我相对更理性、更有逻辑一些,就会更偏重舞台空间调度这些方面。我们一直认为,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打造真正的精品。这就需要导演和主创团队进行多次打磨。我想,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虽然不敢说一周的修改作品就会完美,但我们愿意尽力而为。
重庆日报:此次“升级版”的《杜甫》有何变化?
韩真:在保持原有的大结构框架下,我们此次对《杜甫》的人物情感细节做了更多揣摩,包括戏剧连贯性、人物塑造细节等。比如,我们此次在表现安史之乱的舞段里,还增加了“妃”的舞蹈,使其在完成《丽人行》舞段及框架塑造后,能够淋漓尽致表达一位唐代女性的命运。
同时,我们加入了更多杜甫诗词,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呈现部分和杜甫诗的呼应感。我们把舞剧《杜甫》的副标题命名为“一个人笔下的唐朝”,这是整个舞剧的思想线,虽然讲杜甫,但是想借杜甫来反映他笔下的民间疾苦、时代风雨和他内心的挣扎。所以此次打磨更是把《兵车行》《丽人行》《春夜喜雨》等段落性舞段与杜甫诗歌做了更加紧密的安排,让更多观众能第一时间感受到杜甫这一生,窥看他笔下的唐朝。
谈创作
“共情的作品,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你的情感”
▲韩真正在给演员讲戏。
重庆日报:在《杜甫》中,你们用舞蹈语汇把杜甫的诗词呈现在舞台之上,而《只此青绿》中,又把《千里江山图》这一幅静态的画卷,呈现出动态的舞蹈。诗词和绘画都是平面的艺术,你们是怎样从中生发出“舞”的创作动机呢?
▲舞剧《杜甫》妃的扮演者郝若琦正在练习。
韩真:舞蹈是一个媒介和途径,是我们用肢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时代,其思想、人格、追求、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我们也是读了许多杜甫诗歌,才能与这位诗人心灵相通。但如何用既不能言又不能吟的舞蹈艺术形式,来表现杜甫这位“诗圣”,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这是《杜甫》创作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摆脱了传统的情节叙事,以大写意的手法进行“以舞构剧”,折射出诗史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而《只此青绿》需要观众安静下来,像品一壶茶一样,静下心来去品尝,它和《杜甫》的气质又完全不同。一部作品无论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只有与观众产生共情,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你想表达的情感。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否能够搭上。
重庆日报:纵观你们这10多年来的创作,《只此青绿》的问世距离上一部《永不消逝的电波》间隔了3年的时间,而《杜甫》也在7年时间内进行了多次打磨调整。那么,这些作品为什么需要如此“慢炖”?
周莉亚: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作品,都需要创作者带入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有温度,才会有生命。当年做《杜甫》的时候,我们是怀着对那段历史的尊重,而《只此青绿》则是一部向传统文化致敬的作品。
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仅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还要潜下心来真正去学习。我们总说要传承和创新,但传承不只是建立在现有的知识储备或认知范畴的基础上的。从中国戏剧史、宋代美学到中国书画,我们都需要去学习。为了在舞台呈现和动作表达上更加专业精准,剧组还邀请了相关工艺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我们现场讲解,为演员们手把手教学。
此外,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进行叙事的艺术。我们所有舞剧的排练需在排练厅里通过肢体表达来呈现。这就需要导演与演员进行各个方面的磨合,所以创作的时间就会相对更长一些。
谈未来
“慢下来,不要太快速地被外因裹挟”
▲舞剧《杜甫》排练现场。
重庆日报:近年来,随着某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一些小众的舞蹈形式迎来了不少年轻的受众。重庆近些年来也出了不少舞蹈的破圈之作,就你们与重庆的合作来看,你认为重庆舞蹈市场发展如何?
韩真:重庆歌舞团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老牌院团,这次我也欣喜地看到了重庆歌舞团有很多年轻面孔。他们虽对舞剧角色有些生疏,但在他们稚嫩的脸上却带着一种信念感,这是一个好的氛围。
重庆日报:舞剧演出市场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初步试水到略有成绩。在你们看来,如今的舞蹈人应该怎样才能搭建起作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
周莉亚:桥梁首先是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是美学上的共鸣。比如在《只此青绿》中,除了展卷人与希孟之间穿越千年的对话,还包括篆刻人、织绢人、制笔人、采石人,在这些角色身上,也寄托了我们创作的情感点。这些工艺人是当时社会最普通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伟大的平凡。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今天何来文化自信?
其实,不管是《只此青绿》《杜甫》也好,亦或是《红楼梦》等舞剧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一辈创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这是一种本能。尊重历史,这些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传统文化才会有直抵内心的力量,进而引发集体的共情共鸣。杜甫的诗具有现实意义,且叙事性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时代,其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间疾苦以及诗人内心的挣扎。我们特别期待观众观看了《杜甫》后,能够重新抱起诗词,去熟读、感受杜甫的内心情怀。
作为新一代舞剧创作者,如何承续中国舞剧创作,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面对市场,舞蹈人须慢下来,守住内心,潜心学习与创作。对我们来说,就是努力做好的作品,把剧场的大门打得更开一点,让更多的观众走进来,慢慢去培养观众,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舞蹈艺术,爱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