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见证新陕西”中外记者聚焦陕旅采访活动于6月24日正式启动。此次采访活动以’陕旅演艺’为主线,走访多地并观看当地特色演出,用这种“串起来”的方式,向世界讲述近年来陕旅集团文旅融合的生动故事,向世界展示陕西文化旅游发展新形象。
第二站白鹿原影视城
《二虎守长安》
“零距离”感受震撼战争场景
6月25日,中外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白鹿原影视城,深度体验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笔下《白鹿原》所展现出的陕西关中世情风俗与生活百态。
白鹿原影视城《二虎守长安》剧照来源:网络
该剧改编自年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全城军民坚守长安的历史事件,其初衷就是缅怀这个奠定城市坚强不屈精神内核的历史事件,再现昔日西安城内繁荣的生活场景以及观众互动参与表演的方式,实现游客由“旁观”到“参与”的旅游心理转变,运用高科技舞美艺术场景,让观众“零距离”感受震撼战争视听效果。
《二虎守长安》每场都有近处特技爆点
白鹿原是陕西首座集影视拍摄、文化休闲、精彩演艺、儿童游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园区。中外记者身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关中服饰,跟随景区讲解员的脚步,一步步感受浓郁的历史风情文化与那段荡气回肠的关中往事。
中外记者采访团与二虎守长安剧组工作人员合影
其中,作为白鹿原影视城首推的必看剧目——《二虎守长安》为中外记者们再现了民国年代的真实场景。通过精细的编排和设计,让《白鹿原》小说中的黑娃跑进了西安城与杨虎城、李虎臣奋战守城,一齐演绎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中跌宕起伏的革命故事。“我们每场演出都会出动90余名演职人员,每场都有近处特技爆点,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上演余场,接待了余万观众……这种实景特技演出水平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白鹿原影视城演艺部负责人在向中外记者介绍《二虎守长安》时说道。
媒体记者:战争实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中
来自黑山共和国国家电视台的记者亚历山大·科拉奇在观看完演出后赞叹道:“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不一样演出,演员表演的非常专业,道具、服装很完美,枪林弹雨战争场景的完美特效让我们仿佛真正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这是不同寻常的,我感觉我是节目的一部分,我几乎仔细记录了节目的每一部分,这种编排非常精确,声音效果和场景都堪称完美。当被问起此次采访行程感受时,他笑着说道:“我们的感受非常好,你们每天都做了不一样的安排,此次旅程令人难忘,你们是出色的东道主,感谢你们所作的一切。”
黑山国家电视台记者亚历山大·科拉奇“聚焦”白鹿原影视城
越南通讯社记者赵永河看完这场演出后觉得非常震撼,“我坐的比较靠前,亲自感受到这个炮弹的轰炸力与烟火热力;同时道具,服装,演员动作,非常的逼真,把当时的那个场景,故事重演的非常生动。陕旅集团的文化旅游,果然名不虚传,真正用心挖掘发扬陕西的人文历史资源。”
第三站华清宫
《长恨歌》
十三年“锤炼”树中国实景演艺扛鼎之作
6月25日晚,中外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西安临潼区华清宫景区,观看了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打造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演艺、国内顶级实景演艺《长恨歌》,同时通过深入采访演职人员,领略《长恨歌》的“台前幕后”。
《长恨歌》剧照供图:陕西旅游集团
精彩剧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年,陕西旅游集团依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伟大诗篇和“华清池”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的发生地演绎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凄美的爱情故事。
文旅融合打造行业标杆
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内文旅融合产业迎来新资源、新理念和新机遇。作为国内单体演艺项目扛鼎之作的《长恨歌》突出重围,经过13年不断改版和锤炼,已成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和陕西的文化符号,文旅演艺界的行业标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典范。
《长恨歌》剧照供图:陕西旅游集团
《长恨歌》的成功演绎,不仅强化了华清池国家5A级景区和西安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传统旅游景区实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提供了有益借鉴,为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范式”。
深挖本土特色走原创IP之路
从年《长恨歌》的初步创作到如今的不断锤炼、升级改版,这十三年的创作历程中,剧组大量汲取了陕西民间文化以及传统唐乐舞的精髓,通过对历史文化符号的艺术化挖掘和对地域文化元素的场景化呈现,营造了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依托骊山与华清池,《长恨歌》与现代灯光、科技等技术手段完美融合,打造出了这部际化视野、本土化特色的舞剧精品。
《长恨歌》剧照来源:陕西旅游集团
《长恨歌》导演李悍忠认为,相较于十几年前的版本,本剧在灯光舞美编排都作了很大调整,使得它更加精美、更加动人,新歌的推出使得视听感受更加完美,叙事的连贯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也更能引发观众共鸣。同时,《长恨歌》充分利用唐乐舞的音乐特色,同时还融入了陕西碗碗腔、秦腔、民族舞蹈等地方艺术文化元素,使得该剧不仅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特色,也增添了浓厚的异域风情文化特色,进一步强化了《长恨歌》创意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走进幕后:“梨园后裔”及“工匠”们
在此次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长恨歌》幕后,采访到了曾在西安歌舞剧院从事道具制作的陈玉明,他介绍道,自年《长恨歌》创立以来至今13个年头,他一直为演员设计和制作手持道具。“做道具的过程很有意思,每一个道具会根据现场效果和导演要求进行改进。”演员手中的刀枪棍棒、盾牌、手鼓、扇子等数百件道具都经陈玉明之手设计绘制而成。陈玉明还表示,由于《长恨歌》演出频次较高,期间导演也会对剧情进行修改,所以几乎每两年就要更新换代,重新制作或翻新。
《长恨歌》道具制作师傅的陈玉明
本剧高力士角色扮演者杨玺告诉记者:“我在西安唐乐宫入的行,在年,我过来华清宫支援新成立的《长恨歌》剧组,作为演员被选入此剧组,一直到现在。因为这部剧是露天演出,观众席离舞台较远,所以上台的表情和动作都要放大很多倍,比如我们的妆容,也需要画的比较夸张。从群演到帝角,再到‘高力士’这个角色,我的职业生涯也渐渐退到幕后。”
《长恨歌》中高力士角色扮演者杨玺
谈及对《长恨歌》角色的理解,杨玺感觉自己演皇帝角色是最难驾驭的,他说道:“李隆基可以称得上是我们‘梨园’的鼻祖。《长恨歌》演绎了杨贵妃和唐玄宗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再到最后的生离死别,剧情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比较考验演员的情绪表达。为升级演出质量,每位演员都会在闲暇不断琢磨角色的性格特点,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演体验。谢幕时,观众热烈的掌声是对我们努力最好的嘉奖。”
《长恨歌》剧照来源:陕西旅游集团
截至目前,《长恨歌》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组委会特别奖;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旅游演出”称号;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本次中外记者聚焦陕旅采访活动是深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陕西旅游文化交流,开辟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的又一重要活动,是推动陕西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品牌世界美誉度的难得的机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