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员李勤余
近期,娱乐圈里风波不断、乱象丛生,让公众对演艺人员的道德和能力问题高度 中宣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演出经纪人资格认证制度”;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也指出要“严格执行主持人持证上岗”。
演出经纪人、主持人都要持证上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广大演艺人员是不是也需要“上岗证”?对此网友争论不休。
舆论场中出现类似声音,并不奇怪。近年来,一些所谓明星、偶像依傍资本、“饭圈”,不仅没有演技、才能,更缺乏艺德,甚至干出违法乱纪的勾当。更让大家难以接受的是,这些“塑料演员”在拿不出作品和成绩的情况下,依然能日进斗金、大把捞钱。
这类咄咄怪事,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用一张“上岗证”来为从业人员画一条红线,可以拒绝无才无德之人入行,更能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很多人会这么想,并不难理解。
但也有观点认为,“持证上岗”,并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比方说,一张证书或许可以代表个体的专业能力,但无法测试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即便有了资格证,也不能完全保证艺人的“德艺双馨”。
而且,演员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无法用硬性的条条框框来衡量一名演员的专业能力。许多老百姓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比如周润发只读了中学三年级,张学友的老本行是歌手等等。
不久前,导演贾樟柯就举了个例子,他的表弟没有学历,只是一个矿工,但因为贴近角色依靠《三峡好人》拿了最佳男演员奖。如果受到“资格证”的限制,观众就有可能错过一段精彩的表演。说到底,艺术创作可以不拘一格,不必设置过多的人为门槛。
更重要的是,设置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认定,也会耗费社会大量资源,有可能阻碍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人才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人社部多次发布和调整职业资格目录,公布取消职业资格达项,就是为了推行简政放权改革,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年初,人社部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进行了调整并公示,拟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
可以想象,如果演艺人员真的需要持证上岗,不仅标准难以统一,还有可能滋生市场行为的扭曲甚至是向从业人员“伸手”的乱象。
不过,无论是否需要“持证上岗”,在多部门联合出手的整治下,文化娱乐圈的生态都必须来一场彻底的涤荡和重构。这也意味着,“阿猫阿狗”都能来当偶像、明星甚至是演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文艺工作者应当是为人民奉献精神食粮的。谁能拿出精神食粮,谁只能拿出精神糟粕,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演艺人员或许不需要手拿一张有形的“上岗证”,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众的注视之下,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才是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从业的关键。
老艺术家李雪健说得好,演员是有“光环”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较大,正因如此,演艺人员才更要有自知之明,要把握分寸,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每一位演艺人员都有时代赋予的责任、有人民殷切的期待。对得起这份责任,不辜负这份期待,把鲜花和掌声化作不断向上的动力,更好地进行创作,才配得上“演员”“歌手”“明星”的称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