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出 >> 演出优势 >> 正文 >> 正文

武术表演常见,叠罗汉你见过吗高淳民俗文化

来源:演出 时间:2023/11/20
#高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叠罗汉,听到这样的节目名字,你是否也觉得好奇?是否也想更深入地见识一下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难得一见的视觉盛宴。据史料记载,高淳叠罗汉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时代。整场表演中,打斗有徒手和器械之分,形式包括单边、对打、联打等,罗汉拳穿插其中。节目名字五花八门,例如“八字阵”“一字阵”“白手破抢”“六路抢”等。

而表演中最精华的部分当属堆叠。具体表演形式是以壮汉一人为底座,壮汉周身攀附着七个瘦一些的汉子,他们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音乐节拍,进退旋转,一旁安排四人伴舞。不知不觉间,音乐节奏由慢变快,渐渐进入高难度部分,只见十几二十人组织有序,一层一层往上叠,上面一层的演员踩着下面一层的肩膀,越往上叠人数逐层递减。演员们时不时摆出“箍窄盆”“荷花瓣”“装马”等难度造型,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喝彩。

高淳特色叠罗汉

如此具有浓厚高淳特色的民间杂技表演~叠罗汉(别名“打罗汉”),最初是一项佛教庆典类的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高淳阳江镇龙潭村。相传明正德年间(~),来自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弘一和尚云游四海,听闻高淳有“丹阳秋月”“龙潭春涨”之美景,便专门乘舟至水阳江附近一游。两岸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于是弘一和尚干脆在龙潭渡口停泊上岸。

一向好客的村民热情招待了他,并轮流提供斋饭和住宿。大家见和尚每日清晨习武练功,便知他身怀绝技。很快,村民们就与弘一和尚熟络起来,尚武的小伙子们决心拜和尚为师,通过习武强身健体。村民们的勤劳纯朴和善良感动了和尚,他便多留了一段时日,教会了龙潭村的人们“叠罗汉”这一绝技。从此以后,叠罗汉表演深入人心,直至今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登封少林寺

“叠罗汉”表演中,演员的扮相以十八罗汉为原型。其中老罗汉头戴笑盈盈的罗汉头面具,身披袈裟,胸前挂一长串佛珠。子罗汉身穿黄褂子、大红裤子、腰间配绸带、脚蹬白套袜和草鞋,一副和尚扮相。

其演出内容包括不同的环节。从“散场迎宾”到“白马驮经”,到“九品莲花”,再到“堆罗汉”等。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演员们个个身手矫健,表演紧紧抓住了观众们的目光。

十八罗汉

先来看开场,场景设置为众罗汉亲迎玄奘西天取经归来。大钹一响,锣鼓一敲,唢呐便演奏起《拜新年》的曲子,十八罗汉中9名手中拿着花束,另9名手上拿着红绸带,他们闪跃腾挪,穿梭在场地上。眨眼功夫,“一字长蛇阵”和“二龙出水阵”便摆成了。接着,锣鼓随即改成“翘木板”,节奏越来越欢快,随即营造出一种热烈而祥和的氛围。

音乐声戛然而止,稍事停顿后,第二场“白马驮经”开始上演。唢呐带头奏响《大飘海》的曲调,锣鼓齐奏“急急风”。就位小罗汉虎虎生威,翻着筋斗绕场两周,马夫则更厉害,腾空筋斗连续翻。

罗汉拳

“九锣十三开”的曲调响起,唢呐锣鼓之声此起彼伏。扮演者骏马的两人一前一后。前者肩扛马架(扮马头和前腿),后者身披马皮弯腰抓住前者腰带(扮演马身与后腿),老罗汉坐在后者上,心情愉悦。马背两旁的经书袋寓意取经归来。小罗汉们忽前忽后围着老罗汉,还用红绸带绕肩做挑担的动作。乐曲声中,老罗汉在小罗汉们的簇拥下开开心心地退场。

紧接着,第三场开幕。锣鼓合奏“莲花开屏”。众罗汉随着节奏跳起“九品莲花开屏”的舞蹈,以此来颂扬玄奘的成就。十八罗汉此时分为合掌罗汉和牵手罗汉两派,合掌罗汉手持荷花,在牵手罗汉之间一边诵经一边舞蹈。然后,牵手罗汉分开,每人头顶立一位罗汉,手舞莲花,此环节象征着九品莲花开屏。

高淳叠罗汉的发源地~阳江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堆罗汉”正式开始。每位老罗汉头顶立一名小罗汉,两肩再各站一名小罗汉,接着撑开转两周。随后小罗汉跳下来,随着轻快的乐曲舞动。最后环节是“打众场”,寓意在降妖除魔,保护苍生。叠罗汉节目表演完毕,观众们却还意犹未尽,依旧沉浸在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久久不愿散去……

“叠罗汉”这一民俗文化表演项目在高淳阳江镇龙潭村兴起后,以其特有的风格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和传承。后来逐渐传至砖墙洪户村,再后传至阳江镇河上埂村、新桥村等地,在高淳西边广为流传。

高淳叠罗汉巡演

近些年来,高淳“叠罗汉”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高淳“叠罗汉”民俗表演项目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表演队也曾几次受邀赴上海等大城市表演,收获了众多赞美之词。高淳人民的打罗汉,于年正式进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信高淳还有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等着被看见,也等待着属于它们的春天。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高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欢迎常来做客。

风雪文化说,与您相约,不见不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