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出 >> 演出介绍 >> 正文 >> 正文

白居易的深情与无情33个女人的牺牲,成全

来源:演出 时间:2022/12/11

(一)白居易与元稹的深情

白居易对自己的女人有多无情,对自己的哥儿们就有多深情。

大和五年(年),元稹死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他是白居易相交多年的最好的朋友。消息传来时,白居易悲痛得当场晕倒。

后来,白居易梦见与元稹同游。梦里的他们都是年轻时的模样,骑马踏青,年华和风姿像阳光一般耀眼。随口说个题目就开始联句,从郊外一路联到城北,串连的诗句飞扬飘香。

梦醒了,他看见清冷的月光洒在枯黄的草地上。他还是面满风霜。青春回不去了,风姿回不去了,人永远离开了。

大脑迷糊,终究又清醒了过来。白居易从温暖的被子里缓缓起身,望了望窗外。他想起眼前的草地由青变黄,已是第8个秋天。

白居易提笔写下一首深情的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8年了,元稹在九泉之下不晓人间愁苦,他在人世间默默忍受悼念。

白居易和元稹做了一辈子的好哥儿们。他们是同科进士,同时做官,又同时被贬,同时被擢升。白居易做中书舍人时,是元稹写的制词。元稹做翰林学士时,是白居易拟写的诏书。

白母去世后,白居易离职丁忧,断了收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这段时间元稹被贬江陵,降职减俸,却坚持每个月省出一笔钱来接济白居易。白居易写诗:“三寄衣食资,数盈二十万。”三年来元稹寄赠他的钱和物,超过了20万。何等的仗义。

白居易跟元稹曾约定白首同归。等孩子们都成家,他们就退出官场,去享受渔樵江渚、惯看青山的生活。

刚到江州做司马时,白居易收到了元稹给他的信和26轴诗文。元稹在信里说:我得了疟疾,病得很重,估计是活不了了。我让人收拾了几卷我的诗文,告诉他们,等我死了,就把这些都交给你,请你替我写个序吧。

结果,元稹不仅没死,反而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仅病好了,还被重新起用。他做官做得兴致盎然,竟忘了与白居易的“白首之约”。害得白居易莫名伤感了一番,又莫名失望了一场。

等到元稹去世后,元家人求白居易写一篇祭文,元家厚赠财物,塞给他六七十万的润笔费,他不肯收,刘禹锡出面相劝,他才收下。随即转赠给他常去的香山寺,当是替元稹修功德。

白居易在江州时,元稹在通州。山水相隔间,彼此的慰藉只有互通诗信。

白居易在自家的屏风上写满元稹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元稹在开元寺的墙壁上为白居易写诗:“几时知是见君时。”元稹的诗深情得发腻,如璀璨的花火撺掇进相思的心里,让苦楚更苦,让思念更甚。

白居易梦见元稹,写诗问他:“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元稹自觉时日无多,写诗回复:“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太想一个人,就会时常梦见他。太想一个人,反而总是梦不到他。想念的表述方式,因人而异。答非所问,亦是回答。

元稹死后,白居易积攒8年的悲痛,酝酿出了那句最深最重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君之悲已在尽头,我之悲仍旧漂泊,未完待续。

(二)母亲之死与湘灵之爱

若白居易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一个宽容的母亲,他的感情世界或许不会那么苦涩和绝望。

元和六年(年),白居易的母亲死了,这成了长安城的一桩大丑闻。

白母的死因是落井,可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突然掉到井里。于是白居易的政敌们怀疑这是一桩谋杀,杀人者便是白居易。而他弑母的原因,是白母坚决反对他和心上人成亲。

白母棒打鸳鸯是真,可对于母亲的死,白居易确实有难言之隐。

事实上,白母有“心疾”,类似于精神分裂。而患上精神类疾病的原因或许与她的婚姻有关。白居易的父亲是母亲的亲舅舅,在这门亲上加亲、关系混乱的婚姻中,母亲过得很不幸。抑郁沉积多了,便以一种异常的状态爆发出来。

白居易对家丑只字不提,直到邻居说出了真相:他就住在白居易隔壁,时常听到白母大喊大叫,听说她患的是心疾,已经很久了。

好心的邻居还了白居易清白,但母亲有心疾的事实,从此成为他的笑柄。

白居易的第一份工作是校书郎,俸禄微薄让他心忧。刚开始工作,就常常失眠,“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他担心收入涨幅跟不上母亲衰老的脚步。等到他做到左拾遗时,经济环境好起来,买了两个健壮的婢女,厚给衣食,只为照顾好母亲,以防她在神志不清时自毁自伤。某一天,一个没看住,母亲便跳井了。

他为母亲写墓志铭,故意裁剪掉母亲偏执和神经质的一面,只回忆父亲去世之后,温柔达理的她如何为他讲解诗书。他觉得,在那些漂泊的日子里,纵然母亲从来不言,但她的心里充盈着对他的思念,无时无刻。哪怕她因疾病而常常无法自控,但她依然爱着他,情深不换。

他用主观的臆想,刻意抹平这个世界给他的创伤。哪怕,他的母亲曾经如此狠心鞭打过他的爱情,又如此决绝地割断了他的幸福。

他爱过一个叫做湘灵的女子,历史好像隐匿了她,我们只能从白居易留下的诗歌中,窥见两人相爱的端倪。

12岁那年,为了躲避政敌,白家举家搬到了符离。在中秋灯会上,他邂逅了湘灵。原来这个可人的农家女就住在他家隔离,原来湘灵的容貌、歌喉和她的名字一样灵动可亲。他们情窦初开,一个谱曲,一个唱歌,分明就是一对璧人。

他写《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大怒,名门子弟岂可与乡野之女婚配。她将白居易送到南方叔叔家。阔别几年之后,白居易回到符离。湘灵一家早已不见踪迹。直到八年之后,两人在街上重遇。

那时他结识了当地名士符离五子,和他们游玩唱歌,谈诗论文。他以与符离五子切磋为由,天黑跑去与湘灵私会,天亮才回。少年的心扉被一簇懵懂的爱火撞开,无处躲藏肆意绽放,漫长的夜晚转瞬就是白昼。“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然而这一次又没能瞒过母亲,为了让两人彻底分开,举家搬去襄阳。母命不可违。“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白家一夜之间消失了。

从此湘灵成了他的挂念和诗题。《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冬至夜最长,他只能在睡觉时抱着枕头,权当湘灵就在身边。“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考取进士后,他与湘灵再见,横亘于两人之间的阻碍更大了。一个是新科进士,一个是乡野村妇,更加没有在一起的可能。回京之前,湘灵送了一双她亲手做的千层底。白居易肝肠寸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后来他读元稹的《莺莺传》,心里涌现的却是他的湘灵。“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白居易后来有过33个女人,湘灵一生未婚。

(三)他拥有过33个女人

白居易活了76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唐。他熬死了8个皇帝,第9个皇帝唐宣宗亲自为他写悼诗。白居易的人缘不错,和大多数著名的诗人都有往来,他的人生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唐史。

他出生于河南新郑一个小官僚家庭,五岁识声韵,六岁学作诗。少年时立心苦读,白天读赋,晚上读儒家经书,休闲时读诗,以身体健康博取飘渺不定的未来。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视力下降,看世界时眼前总是隔着点点飞蝇。

十六岁初入京城,拜谒文坛巨擘顾况。顾况先是不屑,拿他的名字玩味:“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等读完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少年的才华折服,立马改口:“有才如此,居天下不难。”

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位居第四。三年后参加吏部“拔萃科”考试,榜上有名。他擅长考试,为自己准备了一百多道模拟试卷,还把往年真题都做一遍,装订成册。及第之后,那些考卷不胫而走,成为考生们人手一册的辅导教材。再后来,不但成了辅导教材,还成了考官的评分标准。

英姿勃发的才子,名扬天下,从此,仕途摆在他的脚下。

元和九年(年),白居易守丧结束,做了赞善大夫。第二年,宰相武元衡在长安的大街上被杀手行刺。这宗谋杀案很快就在长安城传遍了,却没有人提议追查杀手,只有白居易,第一个上书皇帝,态度强硬,敦促朝廷赶紧捉拿凶手。

政敌怪他越权多事,还说白母明明是坠落花井而死,他却在守丧期间写关于看花和新井的诗,不忠不孝罪大恶极。朝廷上很多人提出要把白居易赶出长安,外放做刺史。中书舍人王涯火上浇油,说他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连一郡长官都不配做,还是做江州司马比较合适。

元和十年(年),43岁的白居易困在了庐山脚下的江州。此时的他,健康已经损耗太多,白发密得数不过来,夜里读书眼睛刺痛,只能熄了灯。江州司马,白衣青衫,暗夜枯坐,心灰意冷,他想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官场失意,情场失意,并不妨碍他和女人们的耳鬓厮磨。以他的官制,只能蓄养三个家伎,他就三年一换,明明未老就遣散,还大言不惭:“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他的家伎中最有名的是樊素和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善歌,小蛮善舞,樊素唇美,小蛮腰纤。“樱桃嘴”、“小蛮腰”这两个词延用至今。

被母亲棒打鸳鸯后,白居易负气抗婚,直到36岁,因为母亲以死相逼,他勉勉强强娶了同僚的妹妹杨氏。婚后,他忍不住拿湘灵与杨氏比,杨氏是名门之后,却从不读书,不如农妇识时节。“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他功名加身,杨氏跟着沾光,他觉得她不配。

53岁时,他又去找湘灵,湘灵依旧未嫁。白居易走后,湘灵许身佛门。他和湘灵的故事纠纠缠缠了40年,终于到此了解。

有人统计,他一生拥有过33个女人。那些女人以自己饱满的青春,弥补了他的缺憾,丰润着他的诗情。可是,历史只记住了伟大的诗人,却忽略了被牺牲掉的33个女人。

(四)他边走边哭

白居易的大半生就没缺过钱。任校书郎时,俸钱只有万六千;做太子宾客和刑部侍郎时,俸钱就有七八万;等到做太子少傅,月俸高达十万。即便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俸钱仍有四五万。白居易最后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领半薪,每年也有五十多万钱。

他一边书写民间的疾苦,一边享受着官员的生活水准。一边蓄伎享艳福,一边为民干实事。在忠州整顿地方行政,在杭州兴修西湖水利,在苏州修建七里山塘。

北上的那一天,全城百姓送他,“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北上途中,小皇帝被宦官刺杀,白居易边走边哭,哭皇帝,哭多灾多难的大唐。百姓的哭声,和他的哭声接续起来,铺满了苏州到长安的路途。

他想到自己不曾经历的开元盛世,和年轻时写的《长恨歌》。

在写《长恨歌》之前,他的才华和名气并不成正比。有惊世之名,就该有惊世之作。35岁那一年,《长恨歌》在他笔下灿然出世,诗坛鳌头非他莫属。

《长恨歌》句子凝练朴素,看上去不动声色,却字字都是大手笔。他的好友陈鸿读完之后,欣喜震撼,连夜写下《长恨歌传》,记录白居易佳作的由来,和玄宗贵妃的恋爱细节。

国家强盛时,年近60的唐玄宗停滞奋进,耽于享乐。23岁的杨玉环,焕发了他的青春。杨玉环究竟有多美,陈鸿说她“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娴雅”,直到38岁香消玉殒时,她的面容身段与做寿王妃时几乎无异,而气质却更胜当年。

贵妃死后一年,玄宗返回长安,路经马嵬坡,贵妃尸身腐烂,身边香囊犹存。玄宗的儿子在动荡中宣布登基,玄宗糊里糊涂地做了太上皇。待玄宗回到长安后,被皇帝儿子软禁。他格外想念贵妃,请道士招魂,只为见一面。

杨贵妃成为中国最杰出诗人绕不开的注点。李白见过她,留下的《清平调》一点都不清平,将贵妃的雍容描摹到极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杨贵妃的死讯传到长安时,杜甫在曲江边吞声痛苦。到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时间已经过去50年了。大唐王朝乃至整个古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安史之乱,在贵妃之死。后来,山河重整,极盛一去不复返。

白居易写《长恨歌》,写皇帝与嫔妃的爱情,也写自己的爱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恨非恨,是遗憾。他和玄宗一样,都曾迷失在爱里,又都丢失了最爱。

相传有位歌姬每次演出必开高价,理由就是“我会唱《长恨歌》,怎么能和一般的歌姬同等价格呢?”《长恨歌》不仅提升了白居易在诗坛的地位,连稍稍沾边的人都要蹭热度。

朝廷封他做翰林学士,不久又做了左拾遗。杜甫也做左拾遗,只做了三个月,白居易却做了三年。他写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样的博大胸怀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类似。

他写《卖炭翁》,同情卖炭的脏老头;《道州民》,怜悯供皇帝和高官娱乐的侏儒;《采诗官》,将矛头指向君王。他到处树敌,却全无畏惧。他说:言者无罪,闻者戒。是他天真了,最终被贬出长安,去了江州。连皇帝都厌烦他。

他一改从前的兼济天下之志,开始独善其身。尽管他还是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绩,但是忠言直谏的热血慢慢冷却了。他有杜甫悲天悯人的胸怀,却没有杜甫九死不悔的韧性。

浔阳山清水秀,在枫叶、荻花、江月之中,主人与客人等来了琵琶女的出场。秋天,与色衰女人的情态很匹配,和失意官员的心态很契合。心灰的官员,绝望的娼女。琵琶女色衰守空舟,他待在浔阳,负尽平生意。都是天涯沦落人。

从《长恨歌》到《琵琶行》,隔了整整十年。从《长恨歌》到《琵琶行》,他从惋惜爱情到思考人生。笔调从浓烈变得清透,他的思想更加深邃稳健,他成熟了,也在磨折里老去了。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在民间流行很广。唐宣宗形容:“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稹等人一起,发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诗文要用新题,写时事,要质朴易懂,直截了当。每次写完诗,他都会找个不识字的老太太读给她听,她听得懂才算好。白居易把诗歌拉向平民,使其在民间扎根。他的诗歌越来越朴实,越来越直指人心。

(五)他的诗集风靡海内外

后来,白居易的官越做越大,主客郎中、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却再没有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的激情了。

他为自己找后路,以病为由,弄了个太子宾客的闲职,离开长安,去了洛阳。当时的洛阳早已不如武则天时期的繁盛,皇帝不来,太子自然也不来。他谋了个只拿钱不干活的美差。太子宾客任满,继续做太子少傅。

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中隐”理想,“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他一生崇拜两个人,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陶渊明。可是杜甫一生困顿,颠沛流离,为国为民操碎了心。陶渊明归隐田园,身心自由却生活贫寒。还是“中隐”两全其美,既自由又富足。

他在洛阳买了一套豪华的园林,五亩之宅,十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养歌姬、宴宾客,还养了一对白鹤。神仙日子也就这样吧。

68岁时,白居易中风,几个月都下不了床。处理掉心爱的坐骑之后,他要处理家中的歌姬了。歌姬们离开时得到了厚赠,欢天喜地又恋恋不舍。小蛮不愿走,樊素也要留下来,白居易把她们叫到病床边,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

白居易病中听樊素唱歌,看小蛮跳舞。“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樊素和小蛮在白府多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散了。

大和九年(年),庐山东林寺收到了《白氏长庆集》。几年之后,苏州南禅院和洛阳胜善寺,也分别收到了《白氏长庆集》。每一部集子里都有一封信,大意是说:这是比我生命还要重要的文集,就托付给您了。

白居易晚年在洛阳专心修订自己的文集。他吸取前人的教训,要结集传世。唐代杰出的诗人那么多,李白写诗随写随扔,传世之作不过十分之一。杜甫经历战乱,诗歌损失难以估量。最万无一失的只有白居易。白居易今存诗首,文赋也多。

白居易的文集风行海内外。日本嵯峨天皇手抄他的诗歌,藏于宫廷。鸡林国(韩国)宰相珍爱他的诗,以一首一百金大量购入。契丹国王命大臣背诵他的诗。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长安发生了“甘露之变”,一批大臣死于非命,其中有当年提议将他贬去江州的王涯。消息传到洛阳时,白居易正在香山寺赏花。他挥笔写下: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你们是神兽,最终神兽被剁成肉酱。我是乌龟,却在泥巴地里逍遥地摇着尾巴。诗句中没有嘲讽,没有报复,只有通透和了然。他借着庄子的潇洒,道出了人生祸福之间的相互倚重。

晚年他出巨资开凿洛阳龙门八节滩,以利漕运。

他笃信佛教,曾手书《楞严经》传世,到宋代时被赵明诚看到,赵明诚带经书回家与李清超一起欣赏,看了三个多小时,犹不知困倦。

白居易死后,李商隐为他写墓志铭,也拿到了一笔丰厚的润笔费,这是白居易生前特地交待的。李商隐这个人,才高贫寒,脾气倔强,用这种方式资助他,再好不过。

白居易的时代结束了,唐诗到了李商隐的时代。中唐过渡到晚唐,朝廷继续颓废,繁华成了往事,不可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