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接连上演:东湖畔骑行露营听户外音乐会;夜游黄鹤楼玩古风市集;吉庆街品美食观非遗技艺;花博汇赏花听传统楚剧……在武汉,市民游客一边赏美景、一边品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新型潮流文旅玩法。
迷人的城市夜景——龟蛇锁大江。黎根宇摄
文化旅游业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架构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力推动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让市民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武汉文化和旅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年武汉获评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年成为首批全国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年荣膺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年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年6月,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的地方”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在奋力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时代英雄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征程中迈出了强劲步伐。
以文塑旅,以旅塑文,一幅幅“诗与远方”的画卷正在英雄之城武汉壮丽展开。
讲好武汉故事
尽显英雄城市底蕴
天气晴好,一眼看六桥。
今年9月,武汉多项文艺作品斩获国家级大奖。凭借在京剧《母亲》中扮演革命母亲葛健豪一角,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刘子微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武汉说唱团演员、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凭借湖北小曲《党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这十年,武汉文旅事业围绕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等用心用力,持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武汉有戏振兴“戏码头”步伐坚实
在园博园,武汉文艺演出进景区。吴彪摄
收获多个国家级大奖的背后,展现的是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发展盛况。武汉是汉剧发源发展成熟之地,全国五大戏曲剧种纷纷来此交流切磋,武汉成为全国闻名的“戏码头”。
每年举办的戏曲会节,是武汉戏迷乃至全国戏迷的节日,也不断凸显着武汉作为全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的地位。年10月,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在汉举办,来自全国的31台剧目以异彩纷呈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年4月底,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迎来十周年,实景沉浸式戏曲演出、国潮戏服大秀等活动带动戏曲文化“破圈”。近年来,首届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全国汉剧艺术研讨会暨汉剧流播主要地区优秀作品展演”系列活动接连开展,夯实了武汉在汉剧界的扛旗者地位。
武汉“戏码头”多年的坚持和培育,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今年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王荔,近年在传承汉剧陈派艺术的基础上,陆续推出《霓裳长歌》《夫人城》等多部剧作。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方佳欢,今年入选了“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更通过沉浸式小剧场京剧《一丈青》在抖音上获得了万的点击量,为武汉戏曲演出市场赋能,探索传统戏曲传播发展的新路。来自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90后”木偶演员陈金玉,在第八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中荣获最佳技艺传承奖。在她的思考中,今天的木偶演员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打破旧思维,适应新时代的观众要求。
好戏不断、名家辈出,武汉持续锻造文艺精品,硕果累累。十年来,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建党百年和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等主题,武汉文艺院团创作京剧《母亲》、楚剧《向警予》、交响曲《浴火重生》、音乐剧《种在屋顶上的长春花》、杂技剧《英雄之城》等汉派优秀文艺作品部。楚剧《万里茶道》全国巡演近场,新编汉剧《宇宙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此外,还高质量完成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闭幕式、《初心闪耀英雄城》等重大文艺演出任务。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为全国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会,又将与大家陆续见面。
创新发展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张斌摄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让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武汉这十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续和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市民的“文化乡愁”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设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获得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项,成为武汉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黄陂区郭元咀遗址入选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十年来,武汉考古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也为讲好“武汉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与考古材料。
地处武昌中部的昙华林,是武汉网红文艺街区;当夜幕降临,一栋栋中式传统的老建筑与北欧风格的老房子被“点亮”,尽显夜经济的活力。近年来,武汉组织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让这一城市地标焕然一新,居民楼、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特色商业街区沿山坡错落布置,市民游客在这里感受到武昌古城的历史样貌与文化精神。十年来,全市加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整体规划保护,坚持文物保护与文脉复归、老城复兴相结合,助力推动武昌古城、汉阳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等城区实现较好、较快发展。此外,武汉市为牵头城市的“万里茶道”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武汉传统文化焕发全新光彩。
武汉“博物馆之城”建设提速,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今年,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3家革命类博物馆,获评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个个带着历史印记的红色资源,正在转化为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成为广大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生动课堂。“红色武汉·英雄城市”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线路,涉及武汉市9个红色纪念场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修缮升级、尽显英雄城市气质。
十年来,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达到新高度,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颁布实施《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其中国家级19项;汉绣、武汉木雕船模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今年6月,8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北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祚欢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这也是继古琴名家丁承运、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之后,武汉人再次获此殊荣。何祚欢高兴之余,有更深的感触,“这不光是一种光荣,还有一种压力感,就想赶快传授给年轻人一些东西”。
全民相约武汉,主客共享“人民乐园”
东湖绿道。任勇摄
国庆佳节,央视《新闻联播》《晚间新闻》连续聚焦报道大美武汉。白天在东湖湖畔骑行露营,晚上登游轮赏长江灯光秀;或者漫步美丽乡村,感受大自然的秋收风光;触摸红色遗址,溯源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打卡景点之余,游客还可以去粮道街过早、在万松园美食街宵夜吃小龙虾……在“相见在武汉”的风景里,市民游客相约武汉,共享“人民乐园”。
十年间,从“九省通衢”的交通中转站到会聚全国目光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武汉擦亮一张张城市名片,文旅发展驶入快车道。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2.7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较年增长了超90%,文旅企业的韧性、文旅人的拼劲得到了充分彰显。
数据背后,彰显的是城市美誉度的显著提升。十八大以来,武汉创新开展城市文旅形象宣传,持续推出文旅特色宣传作品,引来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中国新闻》等重点新闻栏目持续聚焦。《武汉,你好!》《相见在武汉》《这就是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樱·语》《武汉·炫彩中国年》《如虎添亿——武汉新春光影秀》等爆款产品全网刷屏。武汉文旅新媒体宣传矩阵,已成为城市宣传阵线的主力军,平台影响力领跑全国。武汉市文旅局政务新媒体在全国地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榜上长居前两位,其中,武汉市文旅局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