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的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上,我观看了陕师大剧团演出的话剧《金锁记》,编导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金泽馩。
《金锁记》的剧本是王安忆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讲述了一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被贪钱的兄嫂嫁到大户人家当自小瘫痪的二少爷的媳妇的故事。七巧因出身低微,备受歧视和排挤,痛苦无助,又染上大烟。即使后来分的一份家产,但长久的压抑已经使她人性扭曲,只知一味敛财,视亲情为无物,变得极其自私又狠毒,甚至戕害儿媳,断送女儿的婚姻。《金锁记》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展现了原本纯真快乐的曹七巧的本性被践踏,被残害,并在长期压抑和扭曲下,最终灭绝的过程。
此次陕师大剧团演出的《金锁记》,是经过改编的,与王安忆的剧本不完全一样。全剧大概分为四个部分。
在第一幕中,曹七巧的本性已经开始变化,她怨恨兄嫂将她嫁入姜家,怨恨姜家人瞧不起她;但仍保留着纯真的本性,接济和帮助兄嫂;而且她对爱情还有期待,对姜家三少爷有着爱慕。到了第二幕,曹七巧已经开始堕落了。此时,姜家三少爷大婚不久,姜家三位少奶奶同台。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都是门当户对的名门闺秀,只有曹七巧小门小户,三人言语间暗藏玄机,针锋相对;三少爷此时也时常流连青楼楚馆,曹七巧的怨恨更深了。
第三幕的内容是分家。老太太去世后,三兄弟分家,期间,家传之宝宣德炉无故失踪,引发激烈争吵,曹七巧在这时变得更加自私刻薄。最后一幕,姜家三少爷到来,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这时曹七巧的本性已经完全扭曲了,尖酸又乖戾。最后,她的贴身丫鬟总结了她的人性的变化,表达了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在我看来,陕师大剧团的这次话剧改编演出得不错,不仅保留了一些经典的场面,也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很好。然而,虽然表演者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演好每一个人物,但是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如人意。
第一,人物塑造。曹七巧的性格变化表现得挺好的,只是说话语气有些欠缺,没有完全表现出性格的转变。姜家三少爷,给人一种纨绔子弟之感,塑造得很形象,我印象挺深;姜家大少爷和三少奶奶戏份较少,气场也不足,没有塑造出其应有的性格,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大少奶奶比较霸道,典型的大户人家贵妇姿态。曹七巧的兄嫂塑造得也很不错,小老百姓占便宜的心态,嫂子一副和事佬姿态,又句句话有深意,让人生厌。
第二,服装方面。我认为有好几处都不合适,大少奶奶,她的服装一看就让我想到少数民族,而且作为姜家大少奶奶,身上却一件好点首饰也没有;姜家大少爷,那身衣服让人就想到新郎,一点也不适合姜家“大少爷”;曹七巧的嫂子,一身丫鬟装,没有一点儿贪财妇人的样子;曹七巧的服装也不合格,一出场就一身嫁衣装扮,分明已经嫁入姜家一段时间了。而最大的失误则是老太太刚死后分家时,居然没有人穿丧服,姜家大少爷和曹七巧甚至穿着十分鲜艳的衣服,这太不符合当时的剧情了,此处是一大败笔。
第三,就是大屏幕上那个不断转动的大金锁。这个设计的虽然很有创意,但视觉冲击力太大,有点喧宾夺主。
第四,人物配合不好,似乎只有曹七巧和姜家三少爷互动一般,其他人配合得很不好,表情不到位。
这是我第一次评论话剧,内容当然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还是希望不会造成误解。总的说来,陕师大剧团的这次演出还是很成功的。因为,这次观剧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它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有了想看张爱玲原作的愿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