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往事,情满流年(下)
木心有一句诗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即使岁月已老去百年,依然遮不住爱情的痴狂与誓言。
三、林徽因与徐志摩――情深缘浅,为君思恋
《诗经·大雅》:“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林徽因,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幼聪慧好学,16岁随父亲游离欧洲,主修建筑学。
伦敦的雾从康河的涟漪与氤氲荡漾开来,风中飘逸着康乃馨的芬芳,河边的柳枝在风中摇曳……年,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
那年,林徽因16岁,已是一个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眉眼弯弯,秋水盈盈。她就像一盏清茶、一缕花香,一汪清泉、一轮明月......让徐志摩坠入了爱河,被她的唯美深深地打动着,遇见便再难忘记。
以后,徐志摩便经常到林家作客。
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学识、绅士的气度、英俊的外表、迷离的目光、忧郁的浅笑所吸引。林徽因仿佛读懂了他的才情与忧郁。
自此,两人便开始有了书信往来。
然而当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年长林徽因八岁,妻子张幼仪也在伦敦。
有一次,徐志摩与林徽因在河畔散步兴奋地对徽因说:“父亲让我出国留学,是想让我将来进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时,我的脑子全都是诗句,我以后要做一个诗人,一生一世都要为你写诗。”
后来,徐志摩为了她选择了和妻子离婚。年林徽因随父亲回国。他在思念、失望与希望中渡过了一天又一天。
年10月,徐志摩回了国,带着对林徽因的爱慕之心和一纸休书。他归心似箭,他满怀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人间四月天就在不远的地方。
可刚一下船,他被就当头一棒:林徽因许配给了梁思成。恩师梁启超与林父的劝说,并没有改变他的执意,他是这样的不甘心。
年泰戈尔来到中国,为二人增添了接触的机会。朝夕相处,一起写诗、演出,没过多久,徐志摩陪同泰戈尔离开,而林徽因跟随梁思成留学美国。
在列车启动的刹那,林徽因看到了志摩满眼的泪。
年的春天,林徽因、梁思成在美国举行了婚礼,并于不久回国任教。
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到北京出席林徽因的建筑史讲座,乘坐“济南号”飞机济南西南郊遇难。正如他在诗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走了,带着对林徽因深深的爱。林徽因自此便把失事的飞机残片挂在卧室的墙上,直到离世。
经典情书: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你去》徐志摩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四、钱钟书与杨绛――郎才女貌,琴瑟和鸣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在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和钱钟书可以算是老乡。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杨绛拥有着天生的气质,面容温婉,性格宁静娴雅,喜欢文学。年,她北上清华,成为研究外国语文学系的研究生。冥冥之中,唯美的爱情正在向她挥手走来……
年3月的春意格外的迷人,风和日丽,幽香四溢,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钱钟书结识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他们之间这份坚贞不渝的爱情,经得起岁月的平淡,只是从未改变。
当时,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穿着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秀气蔚然透露着儒者风范而又不失幽默。见面时,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没有订婚。”而杨绛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他们谈论家乡,讨论文学,如此默契,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两人之间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鸿雁传书,互相表达爱慕。
年秋的一天,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不巧被其父钱基博老先生看到了,老先生招呼也不打就擅自拆阅。因为我在信中对老钱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道“真是聪明人语”,对杨绛大加赞赏。
年7月,钱钟书和杨绛在苏州举行婚礼。婚后不久,钱钟书赴英国留学,杨绛为了照顾好他,毅然决定提前毕业。钱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包揽了一切家中琐事,做饭洗衣,打扫房间,成了他心中“最贤的妻”。
年,宝贝女儿钱媛在牛津出生,钱钟书仔细地看了又看,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第二年,夫妻俩带着女儿一起回国。此后近60年的时间里,三口人相依相伴。那一点一滴的平凡岁月,也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而成了幸福柔软的诗。
文学难不倒钱钟书,可是生活有时候难免会让他“望而却步”。杨绛在产院期间,钱钟书一个人过日子,有一次将房东家的桌布染上了墨水,告诉杨绛“他闯祸了”,原来钱钟书不知道墨水也能清洗。或许,钱钟书的“无知”,也为他们的生活平添了几份乐趣吧!
杨绛还是他心中“最才的女”。、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钱钟书创作《围城》,也得到了杨绛的很多支持。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不单是中华民族的艰难岁月,更让他们相继“落魄”。他们清楚,这是时代的检验,历史的沉思,他们凭借着那份信念,从激流勇进的岁月中走来,做了63年的夫妻。一生坎坷,老有所安。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年,钱钟书因病住院,80多岁的杨绛悉心全力照顾他。年,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去世。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即使故人已去,而杨绛先生的那份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生生不息。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儿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可以说,杨绛与钱钟书是天造地设的绝配。在这样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两人过着“琴瑟和弦,鸾凤和鸣”的围城生活。
经典情书:
1、“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
2、苏文纨小姐那把飞金扇上题着一首小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围城》(出自钱先生的夫人、学者杨绛的手笔)
3、《代拟无题七首》钱钟书
少年绮习欲都刊,聊作空花撩眼看。魂即真销能几剩,身难久热故应寒。独醒徒负甘同梦,长恨还缘觅短欢。此日茶烟禅榻畔,将心不必乞人安。
4、《不寐从此戒除寱词矣》钱钟书
销损虚堂一夜眠,拼将无梦到君边。
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坚。
如发篦梳终历乱,似丝剑断尚缠绵。
风怀若解添霜鬓,明镜明朝白满颠。
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我们仨》
6、《壬申年秋杂诗四首》钱钟书
缠绵悱恻好文章,恋香凄足断肠;答报情痴无别物,酸一把泪千行。
依穰小妹剧关心,瓣多情一往深;别后经时无只字,然惜墨抵兼金。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风声测测寒;如此星辰如此月,谁指点与谁看。
困人节气奈何天,煞衾函梦不圆;苦雨泼寒宵似水,虫声里怯孤眠。
7、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8、“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我们仨》
五、蔡元培与黄仲玉――才子佳人,伉俪情深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
年与章炳麟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年任北京大学权长,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这三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旧式婚姻,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婚后,两人因为性格和观念的不合,再加上王昭有洁癖,生活过的很平淡。年,蔡元培受西方思想影响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奈何,妻子天不假年,后因病去世。
中年丧偶,对于蔡元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然而,蔡元培当时具有相当高的名气,说媒提亲的纷纷而至。蔡元培后来决定再娶,并提出以下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再嫁。
很显然,蔡元培的思想已经具有了西方的现代婚姻观念的色彩。不过消息一传开,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非议。
也许是天赐良缘,蔡元培年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蔡元培在朋友家作客无意间看到一幅字赞不绝口。后来一打听,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
黄仲玉从小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不但没有缠足、识字而且喜好丹青,孝敬父母,可以说得上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蔡元培请朋友从中撮合。
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结果。
婚后,二人来到上海,先后生儿育女(女儿威廉和儿子柏龄),生活过得十分幸福。
黄仲玉支持蔡元培及其朋友“众议教育之根本在女学”的主张,与他们一起发起创办了爱国女学,并担任授课教师,在上海颇有影响。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他四年海外留学的生活。
年,黄仲玉携子女来到德国。后来蔡元培参加民主革命,失败后流亡欧洲,直到年任北大校长才回到祖国。
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妻子黄仲玉溘然长逝。“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蔡元培悲痛欲绝,作《祭亡妻黄仲玉》一文,表达对黄仲玉的思念、爱恋之情,字字含泪,句句带情。随后,北京大学为黄仲玉举办追悼会。
此时的蔡元培已经年过半百,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日常事务繁多。出于工作和家庭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再次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年,蔡元培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婚礼。
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经典情书:
致亡妻:
呜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与我结婚以来,才二十年,累汝以儿女,累汝以家计,累汝以国内、国外之奔走,累汝以贫困,累汝以忧患,使汝善书、善画、善为美术之天才,竟不能无限发展,而且积劳成疾,以不得尽汝之天年。呜呼!我之负汝何如耶!
我与汝结婚之后,屡与汝别,留青岛三月,留北京译学馆半年,留德意志四年,革命以后,留南京及北京阅月,前年留杭县四月,加以其他短期之旅行,二十年中,与汝欢聚者不过十二三年耳。呜呼!孰意汝舍我如是其速耶!
凡我与汝别,汝往往大病,然不久即愈。我此次往湖南而汝病,我归汝病剧,及汝病渐痊,医生谓不日可以康复,我始敢放胆而为此长期之旅行。岂意我别汝而汝病加剧,以至于死,而我竞不得与汝一诀耶!我将往湖南,汝恐我不及再回北京,先为我料理行装,一切完备。我今所服用者,何一非汝所采购,汝所整理!
处处触目伤心,我其何以堪耶!
汝孝于亲,睦于弟妹,慈于子女。我不知汝临终时,一念及汝死后老父、老母之悲切,弟妹之伤悼,稚女、幼儿之哀痛,汝心其何以堪耶!
汝时时在纷华靡丽之场,内之若上海及北京,外之若柏林及巴黎,我间欲为汝购置稍稍入时之衣饰,偕往普通之场所,而汝辄不愿。对于北京妇女以酒食赌博相征逐,或假公益之名以鹜声气而因缘为利者,尤慎避之,不敢与往来。常克勤克俭以养我之廉,以端正子女之习惯。呜呼!我之感汝何如,而意不得一当以报汝耶!
汝爱我以德,无微不至。对于我之饮食、起居、疾痛、疴养,时时悬念,所不待言。对于我所信仰之主义,我所信仰之朋友,或所见不与我同,常加规劝,我或不能领受,以至与汝争论;我事后辄非常悔恨,以为何不稍稍忍耐,以免伤汝之心。呜呼!而今而后,再欲闻汝之规劝而不可得矣,我惟有时时铭记汝往日之言以自检耳。
汝病剧时,劝我按预约之期以行,而我不肯。汝自料不免于死,常祈速死,以免误我之行期。我当时认为此不过病中愤感之谈,及汝小愈,则亦置之。呜呼!岂意汝以小愈促我行,而意不免死于我行以后耶!
我自行后,念汝病,时时不宁。去年11月26日,在舶中发一无线电于蒋君,询汝近况,冀得一痊愈之消息以告慰,而复电仅言小愈;我意非痊愈,则必加剧,小愈必加剧之讳言,聊以宽我耳,我于是益益不宁。到里昂后,即发一电于李君,询汝近况,又久不得复。直至我已由里昂而巴黎,而瑞士,始由里昂转到谭、蒋二君之电,始知汝竟于我到巴黎之次日,已舍我而长逝矣!呜呼!我之旅行,为对社会应尽之义务,本不能以私废公;然迟速之间,未尝无商量之余地。尔时,李夫人曾劝我展缓行期,我竟误信医生之言决行,致不得调护汝以蕲免于死。呜呼!我负汝如此,我虽追悔,其尚可及耶!
矣!呜呼!我之旅行,为对社会应尽之义务,本不能以私废公;然迟速之间,未尝无商量之余地。尔时,李夫人曾劝我展缓行期,我竟误信医生之言决行,致不得调护汝以蕲免于死。呜呼!我负汝如此,我虽追悔,其尚可及耶!
汝年爱者,老父、老母也,我祝二老永远健康,以副汝之爱。汝所爱者,我也,我当善自保养,尽力于社会,以副汝之爱。汝所爱者,威廉①也,柏龄②也,现在托庇于汝之爱妹,爱护周至,必不让于汝。我回国以后,必躬自抚养,使得受完全教育,为世界上有价值之人物,有的贡献于世界,以为汝母教之纪念,以副汝之爱。呜呼!我所以慰汝者,如此而已。汝如有知,其能满意否耶!汝自幼受妇德之教育,居恒慕古烈妇人之所为。自与我结婚以后,见我多病而常冒危险,常与我约,我死则汝必以身殉。我谆谆劝汝,万不可如此,宜善抚子女,以尽汝之母之天职。呜呼!孰意我尚未死,而汝竟先我而死耶!我守我劝汝之言,不敢以身殉汝。然后早衰而多感,我有生之年,亦复易尽;死而有知,我与汝聚首之日不远矣。
呜呼!死者果有知耶?我平日决不敢信;死者果无知耶!我今日为汝而不敢信;我今日惟有认汝为有知,而与汝作此最后之通讯,以稍稍纾我之悲悔耳!呜呼!仲玉!
年1月9日汝夫蔡元培
六、梁启超与李蕙仙――夫唱妇随,相敬如宾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文。
李蕙仙,年出生在北京南边的固安县,她幼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
清光绪十一年(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
清光绪十五年(年),梁启超17岁,高中广东乡试第八名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梁启超长4岁。
年春,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同年秋,梁启超与陈千秋结交,并通过陈千秋认识了康有为。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转折,从此以后,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投入康门,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
年李蕙仙与梁启超结婚。在梁启超的影响下,李蕙仙接受并努力学习新学,思想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梁启超奔走于中国各地,开学会,办报纸,著文章,立言论,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与李蕙仙聚少离多。
年随梁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李蕙仙但任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
李蕙仙与丈夫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感受到了时代赋予他们沉重的责任,但她总是给丈夫很大的帮助和鼓舞,替梁梁启超抄录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忠实读者。
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情急危难之中,惦记家人安全,写信给李蕙仙询问情况。李蕙仙携儿女赴澳门避难,躲过了一场浩劫。在梁启超漂泊海外期间,李蕙仙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上孝父母,下育儿女,长达十年之久。
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在北京担任司法总长,李蕙仙也随即回国。不久,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意欲复辟帝制,梁启超护国讨袁,因为实力弱小,梁启超南下,李蕙仙奔赴天津。
几十年的风雨,李蕙仙总是与梁启超携手共度,流亡也罢,安逸也好,无怨无悔,默默支持。但两人相敬如宾,据说一生只吵过一次架。他们是知己,是战友,是夫妻……
李蕙仙于年9月13日病逝于北京。梁启超声泪俱下,写下了一埂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
经典情书:
1、致李蕙仙:
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词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大人遭此变惊,必增抑郁,惟赖卿善为慰解,代我曲尽子职而已。卿素知大义,此无待余之言,惟望南天叩托而已。令四兄最为可怜,吾与南海师念及之。辄为流涕。此行性命不知何如,受余之累,恩将仇报,真不安也。
译局款二万余金存在京城百川通,吾出京时,已全文托令十五兄,想百川通不至赖账。令兄等未知我家所在,无从通信及汇寄银两,卿可时以书告之,需用时即向令兄支取可也。闻家中尚有四百余金,目前想可敷用。吾已写信给吴小村先生处,托其代筹矣。所存之银,望常以二百金存于大人处,俾随时可以使用,至要。若全存在卿处,略有不妥,因大人之性情,心中有话,口里每每不肯说出,若欲用钱时,手内无钱,又不欲向卿取,则必生烦恼矣。望切依吾言为盼。卿此时且不必归宁(令十五兄云拟迎卿至湖北),因吾远在外国,大人遭此患难,决不可少承欢之人,吾全以此事奉托矣。卿之与我,非徒如寻常人之匹偶,实算道义肝胆之交,必能不负所托也。
吾在此受彼国政府之保护,其为优礼,饮食起居一切安便。张顺不避危难,随我东来,患难相依,亦义仆也。身边小事,有渠料理,方便如常,可告知两大人安心也。
本埠自西五月初一日,始弛疫禁,余即遍游各小埠演说。现已往者两埠,未往者尚三埠。檀山召八岛布列于太平洋中,欲往小埠,必乘轮船,航海而往,非一月不能毕事,大约西六月抄始能他行也。来檀不觉半年矣,可笑。女郎何蕙珍者,此间一商人之女也。其父为保皇会会友。蕙珍年二十,通西文,尤善操西语,全檀埠男子无能及之者,学问见识皆甚好,喜谈国事,有丈夫气,年十六即为学校教师,今四年矣。一夕其父请余宴于家中,座有西国缙绅名士及妇女十数人,请余演说,而蕙珍为翻译。
明晨各西报即遍登余演说之语,颂余之名论,且兼赞蕙珍之才焉。余初见蕙珍,见其粗头乱服如村姑,心忽略之;及其人座传语,及大惊,其目光炯炯,绝一好女子也。及临行与余握手(檀俗华人行西例,相见以握手为礼,男女皆然。)而言曰:“我万分敬爱梁先生,虽然,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以小像,即遂心愿。”余是时唯唯而已,不知所对。又初时有一西报为领事所嘱,诬谤余特甚,有人屡作西文报纸与之驳难,而不著其名,余遍询同志,皆不知。及是夕,蕙珍携其原稿示我,乃知皆蕙珍所作也。余益感服之。虽近年以来,风云气多,儿女情少,然见其事、闻其言,觉得心中时时刻刻有此人,不知何故也。越数日,使赠一小像去(渠报以两扇),余遂航海往游附属各小埠,半月始返。既返,有友人来谓余曰:“先生将游美洲,而不能西语,殊为不便,亦欲携一翻译同往乎?”余曰:“欲之,然难得妥当人。”友人笑而言曰:“先生若志欲学西语,何不娶一西妇晓华语者,一面学西文,一面当翻译,岂不甚妙?”余曰:“君戏我,安有不相识之西人闺秀而肯与余结婚?且余有妇,君岂未知之乎!”友人曰:“某何人敢与先生作戏言?先生所言,某悉知之,某今但问先生,譬如有此闺秀,先生何以待之?”余熟思片时,乃大悟,遂谓友人曰:“君所言之人,吾知之,吾甚敬爱之,且特别思之。虽然,吾尝与同志创立一人一妻世界会,今义不可背,且余今日万里亡人,头颅声价,至值十万,以一身往来险地,随时可死,今有一荆妻,尚且会少离多,不能厮守,何可更累人家好女子。况余今日为国事奔走天下,一言一动,皆为万国人所观瞻,今有此事,旁人岂能谅我?请君为我谢彼女郎,我必以彼敬爱我之心敬爱彼,时时不忘,如是而已。”友人未对,余忽又有所感触,乃又谓之日:“吾欲替此人执柯可乎?”盖余忽念及孺博也。友人遽日:“先生既知彼人,某亦不必吞吐其词,彼人目中岂有一男子足当其一盼?彼于数年前已誓不嫁矣。请先生勿再他言。”遂辞去。(节选)
2、蕙仙鉴:
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余情缱绻,故为卿絮述,以一吐其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一举一动,报章登之,街巷传之,今日所为何来?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之人岂能谅我?我虽不自顾,岂能不顾新党全邦之声名耶?
吾既已一言决绝,且以妹视之,他日若有所成复归故乡,必迎之家中,择才子相当者为之执柯,(吾因无违背公理,侵犯女权之理。若如蕙珍者岂可屈以妾媵。但度其来意,无论如何席位皆愿就也。惟任公何人,肯辱没此不可多得之人才耶?)设一女学校,使之尽其所长,是即所以报此人也。至于他事,则此心作沾泥絮也久矣。吾于一月来,游历附近各小埠,日在舟车鞍马上,乡人接待之隆,真使人万万不敢当。然每日接客办事,元一刻之暇,劳顿亦极矣。卿来信所嘱,谓此事若作罢论,请即放过一边,勿常常记念,以保养身子云云。此却是卿过虑之处。曾记昔与卿偶谈及,卿问别后相思否?吾答以非不欲相思,但可惜元此暇日耳。于卿且然,何况蕙珍?在昔且然,何况今日?惟每接见西人,翻译者或不能达意,则深自愤恨,辄忆此人不置耳。近亦月余不见此人,因前事颇为外人所传闻,有一问者,吾必力言并无其影响,盖恐一播扬,使蕙珍难为情也。因此之故,更避嫌疑,不敢与相见。今将行矣,欲再图一席叙话,不知能否也。
3、《祭梁夫人文》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
我有疑事,君榷君商;
我有赏心,君写君藏;
我有幽忧,君噢使康;
我劳于外,君煦使忘;
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4、
《上海遇雪寄蕙仙》
春寒恻恻逼春衣,二月江南雪尚霏。一事生平忘不得,京华除夜拥炉时。
《寄内四首》
一缕柔情不自支,西风南雁别卿时。年华锦瑟蹉跎甚,又见荼蘼花满枝。
月上帘栊院落虚,香罗帐掩旧流苏。东风昨夜无聊赖,故作轻寒逗玉橱。
三年两度客京华,纤手扶携上月槎。今日关河怨摇落,千城残照动悲笳。
萍絮池塘乳燕飞,蛮笺细展写乌丝。殷勤寄与临安去,陌上花开莫缓归。
《兰陵王·至日寄蕙仙计时当在道中》
瞑烟直,织就一天愁色。栏杆外无限庭芜,付与斜阳尽狼藉,良期渺难得。遮莫年华虚掷,迢迢夜,梦去愁来,还似年时倦游客。
天涯数行迹。念衾冷舟蓬,灯暗亭壁,篮舆扶下正无力。又月店鸡声,霜桥马影,催人晨起趁晚驿。夜凉怎将息。
凄寂,共今夕,共目断行云,江树南北,芳痕触处情无极。有织锦留墨,唾绒凝碧,思量无寐。又淡月,照帘隙。
《台城路·黄浦江送蕙仙归宁之黔余亦南还矣》
平生未信离愁,放他片帆西去,三叠阳关,一杯浊酒,做就此番情绪。劝君莫醉,怕今夜醒来,我侬行矣。风晓月残,江浔负手向何处。
天涯知是归路,奈东劳西燕,辽绝如许,满地干戈,满天风雪,耐否客途滋味。几多心事,算只有凄凉,背人无语。待取见时,一声声诉汝。
《洞仙歌·中秋寄内》
薄醒残睡,又四更天气,明月新来太无赖。记去年,今夕双影晶帘,曾见汝一点窥人微醉。
瑶台天外路,依约年华,甚到圆时越憔悴。料脂香啼曙,镜粉敲寒,算未减花底天涯滋味,待互倩素娥愬殷勤,万一梦魂儿断鸿能寄。
红梅往事,情满流年(上)
供稿:李康强,枣庄学院文学院大二在读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