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文艺报”,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别把人物弄丢了
——漫谈话剧表演中的几个问题
整理
孟姗姗
主讲人:朱旭
北京人艺演员,北京人艺艺委会顾问,年9月15日凌晨在京逝世,享年88岁。主演过话剧《蔡文姬》《三块钱国币》《名优之死》《骆驼祥子》《左邻右舍》《咸亨酒店》《女店员》《屠夫》《推销员之死》《芭巴拉少校》《哗变》《北街南院》等。
台词的吐字、发声
近一段时间看了几个戏的演出,感觉到演员的台词成为他们表演中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的演员沉不下来,说台词总是喊,没有了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结果是把人物都喊没了。过去人家夸人艺不喊,可现在喊得挺厉害。这方面很让人着急。从技术上说,我感觉他们不会用气,气都在肺里,而不是在横膈膜。应该养成习惯用丹田吸气,把气吸到肚子里而不是肺里。
记得在北京人艺没成立以前,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的时候,刚从美国圣约翰大学学成归国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①来给大家指导发声。那段时间的训练让我们知道了怎么用气,指导发声要用横膈膜,把气吸到肚子里。
声乐教育家沈湘(~)
同时,我们知道曲艺行当很讲究吐字发声,于是请来了曲艺界的魏喜魁、唱京韵大鼓的梁小楼来教我们。抗美援朝时剧院派周正、张瞳、吴世良等到朝鲜支援前线,那时唱京韵大鼓的小彩舞——骆玉笙跟他们是一个团,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来骆玉笙也常来剧院指导演员发声。另外,咱们剧院喜欢京剧的人也相当多,像童超、董行佶、于是之,都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这种学习从建院之初到“文革”前一直保持。无论是西洋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发声训练,这几方面潜移默化的学习,使我们的台词有了非常扎实的功底。
现在剧院的这些青年演员,也包括中年演员,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可能源于这方面的爱好少一些,所以应该重视、提倡一下,京剧、曲艺都学几段,一定有好处。
台词的动作性、形象性、音乐性
台词的吐字、发声、气息是一方面,然而最主要的是戏剧语言问题。戏剧语言讲求动作性、形象性、音乐性。
第一,动作性。动作性就是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有些台词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下面的潜台词才是真正的寓意,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第二计划”。那天艺委会讨论剧本,我说那个翻译只翻出了字面意思,没翻出人物的潜台词。这就需要演员的二度创作,要下功夫研读剧本,研究生活,要发现、明白潜台词。打个比方:一个新戏彩排要见观众了,导演到后台叮嘱演员,“不要紧张”,其实导演自己紧张得脸都白了。这个例子是说人物表面说出的台词和人物心里真正的潜台词是不一样的,要下功夫研究。
《哗变》剧照
第二,形象性。在剧中说一个情景,演员脑子里要出现画面。比如《哗变》中,形容台风来了,像山一样高,每个演员在对凯恩号在台风中进行描述的时候脑子里都要出形象,而不能想这段话在剧本中的哪一行。但是演员往往容易这样。学员班的学生去观察实际生活,回来作小品很生动,后来老师帮助整理加工,落实成小剧本,学员再表演时就不对了,他脑子里出现的不再是他观察到的生活,而是那小剧本上的文字。这是学习表演不可避免的过程。演员必须把剧本上的字变成形象,这是演员该下的功夫。著名京剧演员裘盛戎在《盗御马》中有一段,“乔装改扮下山冈,山洼一带扎营房”,他唱的漂亮,身段舞的也漂亮。我曾问他:“您又唱又舞,还得和着锣鼓点,到底顾着哪一头呀?”他说:“我都看见了”,他脑子里出现的是形象,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唱腔、锣鼓点在裘盛戎看来简直不在话下,那是下意识的,不用刻意去想。他在舞台上的任务是寻找御马圈。这是一个出色演员的功夫。
第三,音乐性。说台词也像唱歌一样,也要有换气、渐强、渐弱等节奏。咱们剧院很多老演员都有这个功夫。特别是舒绣文,她的台词本总是标注得密密麻麻,哪些地方是连在一起说的,哪些地方需要断开,哪些地方是气口,哪些地方渐强、渐弱,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平时不断地练。等真到了舞台上,还要把这些忘掉,把准备的技术放到下意识里。这跟焦菊隐先生提出的表演的中国学派有关系,中国的表演体系讲究这个“技术性”。举一段《哗变》中魁格的台词,当律师格林渥拿出作为证据写满魁格平时劣迹的小本时,魁格气得脸色发白,他说:“我当然看过这个精彩的文件了,我都看了,(憋着一口气把下面的台词一气说完)这一辈子我还没见过这么处心积虑把谎言捏造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语凑到一块的大杂烩。”这么多字,非得一口气说完才感觉对劲儿,才能反映出人物当时的情绪。所以演员说之前要把气攒足,像这些地方都得精心安排,这需要技术。再比如说对凯恩号的描述:凯恩号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遗留下来的那种平甲板的驱逐舰。只有一个“平”字闭上嘴了,其他字的发音全闭不上嘴。这样演员念得很不上口,但这种情况演员只好练。咱们的相声、绕口令,练的就是这些。再比如京剧名家马连良唱的《甘露寺》中的一段,“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这里的“城”和“曾”连在一起,在舞台上同时出现是犯忌讳的,但马连良处理得非常漂亮,几乎成为经典。这是演员要下功夫的。我们戏校的科班孩子,从入学起就每天背诵“尖团字,湖广音”这样的发音训条,从小就下功夫。现在的演员不琢磨这些,如果不加以重视,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混过去,那真是变成了会说话的都能演戏了。因为舞台剧不像看书,不能翻过头来再看一次,没听清就过去了,对观众是一种遗憾,对演员自己更是一种遗憾。广播说唱团的团长白凤鸣②说过:“演员台词不清楚等于锯观众的耳朵。”所以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否则对不起观众。
《屠夫》剧照
年我们有过一次大讨论,关于表演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方琯德的论坛报还发表过数篇文章,大家充分讨论,百家争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主张:演员不要管怎样做,只管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就是技术。总结一下,所谓动作性就是在做什么,为什么做;音乐性就是怎样做,如尖团字、气口,这些地方如何处理。等到见观众时再把“怎样做”这一部分放到下意识里,注意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