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演出 >> 演出发展 >> 正文 >> 正文

工厂大院那些事十子弟学校上

来源:演出 时间:2023/5/3
白癜风的初期图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柴油机厂这么牛逼的厂子不但有一所自己的子弟学校,而且还是一所涵盖了小学、初中、职高的完全学校。

柴油机厂的子弟学校大概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读书时每次作文,总是激扬澎湃的自吹自擂“我的学校坐落在梅溪河畔,风景秀丽……”,现在回想起来,整个学校依托河边一处三角形地块修建,典型的风水不佳之地,并且总占地可能还不足20亩,完全是夹缝中求生存。

校园内有八大建筑,自东向西依次是:

大门。学校大门朝东,有紫气东来,旭日东升之运;南侧临河,有源远流长,川流不息之意;加之学校乃圣贤纯洁之地,纵然地形不佳,倒也无伤大雅。大门口有一间传达室,里面住着一个据说被送入太平间后又活过来的大爷。这么传奇的大爷看门,是相当稳健。美中不足的是大爷不识字,工厂的工人虽然普遍文化不高,但真正的文盲可也不多。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居然是文盲,实属罕见。大爷在收发书报信件时出现差错在所难免,经常被老师们诟病。传达室旁边还有一个锅炉房,平时由大爷负责烧水。大门北侧还修了一个自行车棚。某日,班上一个机灵女生在校门口爬墙,正好被校长逮个正着。机灵女生集中生智,告诉校长,她是想爬上去整理车棚上被风吹开的石棉瓦。校长信以为真,在周一升旗仪式上对这个机灵女生进行了大肆表扬。

丁字楼。丁字楼是一座三层的呈丁字型结构的教学楼,也是学校的主教学楼。整栋大楼的外墙虽然是红砖裸露,却喷涂了一层暗红色颜料,既不是油漆,也不是涂料,下雨淋不掉,但只要衣服一挨上,就是一片红,不知道是什么高科技。丁字楼里安置着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职高的教室。临路的一侧被厂里占了几间,用来安排几家职工当宿舍,里面还设了职工图书室,藏书还颇丰。93年的时候,职高改为技校,包分工作,蓬勃发展了一阵,教室和宿舍紧张,厂里把占用的教室又全部还给了学校。丁字楼虽然是学校里条件最好的教室,可是依然艰苦。记得刚进入丁字楼那年,教室里很多窗子居然没有玻璃。北方的冬天是要下雪的,虽有小孩儿屁股三把火的说法,可教室里没有供暖,零下几度的寒风再不时地吹拂在脸上,光靠小孩屁股供暖也不顶用,个个都冻得像冰镇啤酒一样。班主任是个王姓的数学老师,既有想法,又有办法。自己先从家里带了些塑料布钉在窗子上,解决当务之急。后来又组织学生捐献玻璃,捐献烤火的煤球,捐献者可在学习园地里获赠小红花、小红旗,无限光荣。学生们积极,家长们也踊跃,怕学生在路上把煤球给摔坏了,有些还亲自送来。就这么坚持到了初中,校长实在于心不忍,终于筹了笔款子把破损的玻璃全部补齐了。

危楼。危楼本是学校的行政楼,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教室。后来出现墙体倾斜,在西山墙修了两座挡墙,进行了紧急加固。加固之后,危楼就不再作为教室使用了,全部改为老师的办公室。老师们天天就坐在危楼里备课、改作业、收拾调皮学生,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巍然不动。

小教学楼。小教学楼坐北朝南,是一座砖瓦结构建筑,只有三间教室,供小学一二三年级使用。之前有一间是音乐室,后来教室紧张被调整了。没有了专门的音乐室,每次音乐课前,各班劳力就需要去抬风琴,一路磕磕碰碰,艰难险阻,不过好在都是一楼。二楼以上都是中学,以学业为重,是不需要上音乐课的。

两座小院。校园中有两个小院,独门独院,却又相互毗邻,分别住着两个老师的家庭。一位是翟姓的语文老师,端庄优雅,和蔼可亲,做过我的班主任,后来又和我家邻居多年,宛如亲人。一位是胡姓的音乐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位音乐老师。每当元旦、六一这种节日,学校就会举办文艺演出。胡老师就是整台演出的总导演,还兼编剧、兼舞美、兼伴奏、兼声乐……几乎所有的节目都是她一手编排。有时厂里搞春晚,她还需要在寒假排练学校选送的节目。没有报酬,没有怨言,大家都觉得天经地义,她自己也觉得理所当然。那个时代的老师,真是单纯善良得让人心疼。

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学校又办工厂。这个所谓的校办工厂,其实就是一个私营老板在挂羊头卖狗肉,以生产胶片和洗相水为主业,规模不大,但是效益不错,每年给学校交点租金,他也好顶着校办工厂的名头减免点税费。老板是个腿部有残疾的人,个头不高,穿着时髦,九十年代能拿个砖头大哥大都已霸气侧漏,他还弄了个比较小巧的翻盖式手机,更是万众瞩目。有时在学校厕所蹲坑时偶遇,电话骤然响起,老板悠然的摸出手机,声音浑厚,气息绵长,让身旁的坑友们无不侧目。

厕所。学校西南角紧邻河堤处修建了一个厕所,也是整个校园里唯一的一个厕所。多年后,我到其他小学参观,发现大多都设置有教师专用厕所,大为不解。或许觉得为人师者,和弟子们一起排泄,有失威严。

独立小院。此处小院位于校园的最西端,住着一户孙姓职工,家里有两个女儿。这家人接触较少,不妄作评论。

94年,学校趁着职高改技校的机会,扩大招生,狠发了一笔小财,就立马将小教学楼拆掉,原地修建了一座四层十六个标准教室的新教学楼。这座教学楼建成投用没几年,学校就随着工厂的没落一起消亡了,虽然对整个办学史贡献不大,但是却对老师们的最终归宿意义深远。在学校停办,人员分流之时,教委正是看中了这栋教学楼,才同意将学校的老师全部接收转为公职。一代名校,虽然陨落,总算血脉尚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